论雅俗共赏(1 / 1)

朱自清

探索思考

提起雅与俗,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即曲高和寡的高雅歌曲和传唱广泛的通俗歌曲。可见,二者之间差别极大。那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雅俗共赏”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请认真解读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论雅俗共赏》吧!

阅读批注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1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1 诗文引入,自然巧妙

本文作者讨论的重点是“雅俗共赏”,那“雅”是什么?作者用陶渊明的诗句引入,自然而然地界定了“雅人”的范围,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深入下文。

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2在这之后,门第迅速的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的多,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没有种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个“读书种子”;去参加那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个绅士。3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乱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士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这些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不觉其寒尘;不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当然,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4

2 承上启下

前文,作者提出了雅人和俗人一同欣赏的问题,他们为何会“一同”,欣赏的又是什么呢?本段起,作者开始结合历史演变梳理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征。而安史之乱就是社会变迁的分水岭,在此之后,阶层和等级逐渐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本句话不仅是对上文的衔接,也是开启下文的一把钥匙。

3 比喻修辞

此处,作者把有天分又肯用功的普通人形象生动地比作“读书种子”,实有生根发芽、向上挺拔的趋势。

4 总结观点

由于种种原因,如门第的垮台、考试制度的建立、印刷术的发达,社会等级的流通得以加速。“雅俗共赏”浮出水面,便是自然而然的趋势。这也回答了雅人和俗人为何会“一同”的问题。接下来,作者就“雅人俗人一同欣赏的是什么”展开了论析。

中唐的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安史乱后,和尚的口语记录更其流行,于是乎有了“语录”这个名称,“语录”就成为一种著述体了。到了宋朝,道学家讲学,更广泛的留下了许多语录;他们用语录,也还是为了求真与化俗,还是为了争取群众。5所谓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禅家认为第一义是不可说的。语言文字都不能表达那无限的可能,所以是虚妄的。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种“方便”,记录文字自然越近实际的、直接的说话越好。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道学主要的是中国的正统的思想,道学家用了语录做工具,大大的增强了这种新的文体的地位,语录就成为一种传统了。比语录体稍稍晚些,还出现了一种宋朝叫做“笔记”的东西。这种作品记述有趣味的杂事,范围很宽,一方面发表作者自己的意见,所谓议论,也就是批评,这些批评往往也很有趣味。作者写这种书,只当做对客闲谈,并非一本正经,虽然以文言为主,可是很接近说话。这也是给大家看的,看了可以当做“谈助”,增加趣味。宋朝的笔记最发达,当时盛行,流传下来的也很多。目录家将这种笔记归在“小说”项下,近代书店汇印这些笔记,更直题为“笔记小说”;中国古代所谓“小说”,原是指记述杂事的趣味作品而言的。

5 重复强调

本段中,两次出现了“求真与化俗”。在作者看来,中唐佛教禅宗是“求真与化俗”的开始,到宋朝道学时发展更甚。而“化俗”的方式就是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雅文化与俗文化开始交汇融合。作者重复使用“求真与化俗”,一是为了把事实讲透彻,二也有强调之意。

那里我们得特别提到唐朝的“传奇”。“传奇”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的。其中不外乎灵怪、艳情、剑侠三类故事,显然是以供给“谈助”,引起趣味为主。无论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传奇”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相类之处。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6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他的门下的“好难”、“好易”两派,似乎原来也都是在试验如何口语化。可是“好难”的一派过分强调了自己,过分想出奇制胜,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终于被人看做“诡”和“怪”而失败,于是宋朝的欧阳修继承了“好易”的一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础。——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6 引用论证

为了让读者更专业地了解“传奇”,作者请出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意见,以及先生列举的韩愈的《毛颖传》。这种论证方法对读者理解久远的历史文化和本文论证思路有极大帮助。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7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作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但是加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作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7 承上启下

前文,作者探讨了古文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本段作者转而“谈诗”。在宋朝时期,口语化的趋向也影响了“诗”的走向。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别瞧黄山谷的有些诗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词可够俗的。柳耆卿更是个通俗的词人。8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馀”。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馀”。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这些除元杂剧和后来的传奇也算是“词馀”以外,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简直没有地位;也就是说这些小说和戏剧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多半没有地位,有些有点地位,也不是正经地位。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8 举例论证

人们常说“诗词歌赋”,除了诗,词该如何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此处,作者列举了黄山谷和柳耆卿两个通俗的词人,以此说明在当时词基本做到了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9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稍稍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就算跟民众近了一些,近得也不太多。

9 前后照应

第2自然段末句,作者提出了若想雅俗共赏,雅士与俗士最好能打成一片。随着文体和诗风渐渐被雅化,雅士与俗士中间的壁垒好似被打破,二者逐渐向对方靠拢。但前提是,雅士要理会迁就俗士,俗士也要竭力向雅士看齐。

至于词曲,算是新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文辞原是无关轻重的;“雅俗共赏”,正是那音乐的作用。10后来雅士们也曾分别将那些文辞雅化,但是因为音乐性太重,使他们不能完成那种雅化,所以词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而曲一直配合着音乐,雅化更难,地位也就更低,还低于词一等。可是词曲到了雅化的时期,那“共赏”的人却就雅多而俗少了。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等。皮簧戏也是音乐为主,大家直到现在都还在哼着那些粗俗的戏词,所以雅化难以下手,虽然一二十年来这雅化也已经试着在开始。平话和章回小说,传统里本来没有,雅化没有合适的榜样,进行就不易。《三国演义》虽然用了文言,却是俗化的文言,接近口语的文言,后来的《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就都用白话了。11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传统里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经的地位。雅化程度的深线,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所谓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农家子弟。在传统里没有地位或只有低地位的作品,只算是玩艺儿;然而这些才接近民众,接近民众却还能教“雅俗共赏”,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了。

10 观点清晰,论述严密

前文,作者探讨的是纯文字作品的雅俗共赏。而本句新提到的词曲,虽有文辞,却以音乐为重。即使词曲努力做到了雅俗共赏,也大抵是音乐的功劳。

11 举例论证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皆属章回小说。因为之前没有合适的雅化榜样,四大名著的语言或是俗话的文言,或是白话,并未受到多少雅化的影响。而此处列举人尽皆知的四大名著,论证的效果不言而喻。

单就玩艺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12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13《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诲**”“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12 对比论证

作者拿北平故宫和颐和园里的建筑、风景、工艺品等,与随处可见的天桥作对比,以此来阐述“雅俗共赏”的道理,既恰到好处又浅显易懂。

13 观点新颖

对比上一句某些雅人对《西厢记》和《水浒传》发表的“高论”,作者提出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它们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无论写什么文章,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他们提倡“大众语”运动。但是时机还没有成熟,结果不显著。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阅读赏析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论雅俗共赏》篇幅较长,加上论题有些深奥,阅读时需要我们集中精神,并尽力调动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在我国古代,等级观念森严,门第观念严重,雅人与俗人几乎是不可能相识的。朱自清先生从漫漫历史中,挖掘到了“安史之乱”这个分水岭,也逐渐寻到了雅士与俗人融合靠拢的原因。而随着“人”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如文言文、诗、词、曲、杂剧、戏文等也都或多或少地被“雅化”。这便更加趋向了“雅俗共赏”。

那么,“雅”与“俗”到底是怎样的辩证关系呢?先生在文中提出,“雅俗共赏”要以雅为主,要化俗为雅,要俗不伤雅。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而在“雅俗共赏”的群体中,应以俗人为多,以俗人为主。这也就要求文学创作者们在作品思想、艺术等方面注重雅化,同时在语言方面重视化俗,使语言浅显易懂,为更多人所接受。这也正是先生在本文最后所期望的:我们要努力实现高质量的雅俗结合,以符合时代与人民的审美层次,让“雅俗共赏”真正实现。

阅读延伸

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就“雅俗共赏”说说自己的理解。

2.请结合文章,用几个词语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3.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学进行了梳理。由此可见作者对历史与文化都颇有研究。你还能举出一些诗文作品来论证“雅俗共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