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
探索思考
善言,顾名思义,即好话、有益之言。生活中,我们追求说善言、行善事。那么,在宇宙演进之中、生命终结之时,“善言”又有怎样一番含义呢?“民国才子”梁遇春先生对此有豁达而透彻的认识!
阅读批注
曾子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真的,人们胡里胡涂过了一生,到将瞑目时候,常常冲口说出一两句极通达的、含有诗意的妙话。歌德以为小孩初生下来时的呱呱一声是天上人间至妙的声音,我看弥留的模糊呓语有时会同样地值得领味。前天买了一本梁巨川先生遗笔,夜里灯下读去,看到绝命书最后一句话是“不完亦完”,掩卷之后大有“为之掩卷”之意。2
1 引用名言,开启全文
对大部分人来说,曾子的这句话可谓耳熟能详,它出自《论语·泰伯》。原话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名言贴合本文标题,言简意赅。
2 举例论证
作者列举自己读梁巨川先生遗笔的经历,很好地论证了人在弥留之际的呓语同样值得领味,掩卷之后感触良多。梁巨川先生绝命书的最后一句话“不完亦完”意指生命总有期限,有生必有死。
宇宙这样子“大江流日夜”地不断地演进下去,真是永无完期,就说宇宙毁灭了,那也不过是它的演进里一个过程罢。仔细看起来,宇宙里万事万物无一不是永逝不回,岂单是少女的红颜而已。人们都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可是今年欣欣向荣的万朵娇红绝不是去年那一万朵。若使只要今年的花儿同去年的一样热闹,就可以算去年的花是青春长存,那么世上岂不是无时无刻都有那么多的少年少女,又何取乎惋惜。3此刻的宇宙再过多少年后会完全换个面目,那么这个宇宙岂不是毁灭了吗?所谓有生长也就是灭亡的意思,因为已非那么一回事了。十岁的我与现在的我是全异其趣的,那么我也可以说已经夭折了。宗教家斤斤于世界末日之说,实在世界任一日都是末日。入世的圣人虽然看得透这两面道理,却只微笑他说“生生之谓易”,这也是中国人晓得凑趣的地方。但是我却觉得把死死这方面也揭破,看清这里面的玲珑玩意儿,却更妙得多。4晓得了我们天天都是死过去了,那么也懒得去干自杀这件麻烦的勾当了。那时我们做人就达到了吃鸡蛋的禅师和喝酒的鲁智深的地步了。多么大方呀,向普天下善男信女唱个大喏!
3 观点新颖,视角独特
此处,作者借用古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今年欣欣向荣的万朵娇红绝不是去年那一万朵。”有力地论证了:宇宙里万事万物都犹如少女的红颜,永逝不回。
4 对比论证
“入世的圣人”笑谈“生生之谓易”,而“我”认为看清“死死这方面”更妙得多。生与死的对比,圣人与凡人的对比,这种求异的思维方式,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透彻。
这些话并不是劝人们袖手不做事业,天下真真做出事情的人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亮心里恐怕是雪亮的,也晓得他总弄不出玩意儿来,然而他却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叫做“做人”。若使你觉无事此静坐是最值得干的事情,那也何妨做了一生的因是子,就是没有面壁也是可以的。5总之,天下事不完亦完,完亦不完,顺着自己的心情在这个梦梦的世界去建筑起一个梦的宫殿罢,的确一天也该运些砖头。明眼人无往而不自得,就是因为他知道天下事无一值得执着的,可是高僧也喜欢拿一串数珠,否则他们就是草草此生了。
5 举例论证
为了论证“天下真真做出事情的人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作者借用两个事例——诸葛亮的事例,以及人们把“因是子静坐养生法”当作最值得干的事,来加以论证。即使“死”是终点,即使“天下事无一值得执着”,在生的过程中,人们也要忠于事业,不虚度光阴。
阅读赏析
梁遇春先生,民国文坛不可多得的少年天才。之所以说先生为“少年”,是因为他的生命仅仅绽放了27年(1906—1932)。1932年夏天,梁遇春先生不幸感染急性猩红热,猝然离世,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在其短暂的一生里,先生就读于北京大学,并先后在北京大学、上海暨南大学任教。在大学读书期间,梁遇春先生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尝试散文创作。虽然他留传于世的作品并不太多,但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被颂为小品文大家。这些文字幽默、随性,字字珠玑,足见其文学创作的功底和风致。
《善言》是梁遇春先生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哲理散文。篇幅不长,却把宇宙、把人生看得透彻通达。清雅率性的文字,另辟蹊径的立意……无一不勾画出了一个“关注人性、热爱生活、锐气风发”的少年形象。而这种豁达,从另一个角度说,又透露着一种淡淡的文人忧伤。
阅读延伸
1.文章标题为《善言》。在行文时,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呢?
2.请用一句话总结本文的立意所在。
3.郁达夫先生称梁遇春为“中国的伊利亚”。请通过阅读、查资料等方式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