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验(1 / 1)

冯友兰

探索思考

看到标题,也许有人会疑惑:读书,不就是捧起便读,需要什么经验吗?其实,读书和很多事一样,过程中会收获不少经验教训。如果虚心总结,教训也会变成更宝贵的经验。这不,冯友兰先生用长达八十年的读书生涯做总结,与我们分享了他读书的四条经验。

阅读批注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1

1 先总后分,层次分明

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总括提出了读书的四点经验,相同的字数,相似的结构,辅以小标题的区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很容易理清文章思路。这种先总后分的形式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初学议论文写作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2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2 举例论证

此处,作者列举了报纸初创期,一些人的阅读方式,即逐字逐段阅读。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类型的书要有不同的阅读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出“精其选”的经验。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3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4

3 拟人修辞

为了回答“哪些书值得精读”,作者巧妙地把“时间”拟人化为“最公正的评选家”。这样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使严谨的议论文充满了灵动的气息。

4 逻辑严密

在一篇文章中,有些语句是多余的,有些语句是可有可无的,但有些语句是必须要保留的。比如,本段最后两句话就是第三种情况。虽然去掉它们对文章的整体思路影响并不大,但有了它们,文章更加有条有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一个思路清晰、考虑周全的作者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5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5 比喻论证

在谈到第二点经验“解其言”时,作者形象地把其比喻为一道关卡,即语言文字关。如果没有攻破这道关,只能在关外干着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天书”之感。如此比喻生动巧妙,引人入胜。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啰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啰嗦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啰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啰嗦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6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7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8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要过河拆桥。

6 举例论证

为了说明言不尽意的困难,作者列举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牙痛”来论证,具体有力,浅显易懂。

7 引用论证

在对第三点经验“知其意”作了详尽的论证后,作者再次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8 比喻论证

虽然语言文字十分重要,但不能只抓住不放。作者将“语言文字”比作“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来论证“知其意”后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了解何时扔了拐棍最为合适,以达到“得意忘言”的境界。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以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9

9 对比论证

将“会读书的人”和“不会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论证,指出读书要能够“为我所用”,真正做到“明其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10

10 总括全文,升华论点

前文,作者分段论述了四点经验。在文章结尾处,他引用陆九渊的名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总结了读书的四点经验,不仅要“精其选”“解其言”,更要“知其意”“明其理”。

阅读赏析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纵观先生95年的生命历程,大多数时间都在求学、研究、著书立说,被称为“现代新儒家”。这就不难解释,读书为什么是冯友兰先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足足持续了近百年之久。

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读书经历,不计其数、种类繁多的阅读书目,才使先生对“读书”二字有思考、有总结,才有了令我们深受启发的四点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的确,当今社会,几乎人人都有读书的条件和权利,但却鲜有人做出如此精准而条理的总结。

此外,本文的构造方式也十分规整。文章开头,冯友兰先生先是总括列出了四点经验,接着分段论述了各自的来龙去脉,并用多种论证方式加以论证。总分总式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条分缕析,整篇文章都在围绕文题展开论述,结构井然,给读者一种踏实而安心的感觉。

阅读延伸

1.总分总式结构是议论文的基本范式之一。你还能说出其他几种范式吗?

2.议论文的结构大致可分为: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请找出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属于本论部分。

3.你是如何理解“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