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命运的小鱼(1 / 1)

萧红

探索思考

“我”在盆里养了五条小鱼,每天看它们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可是有一天,它们居然从盆里跳了出去!不用挨饿,不用受冻,难道这样的生活不好吗?自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阅读批注

我们的小鱼死了。它从盆中跳出来死的。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干死了!1

1 开门见山

开篇即说明结果——小鱼死了,同时连用两个“为什么”刻画出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

那天鱼放到盆中去洗的时候,有两条又活了,在水中立起身来。那么只用那三条死的来烧菜。鱼鳞一片一片地掀掉,沉到水盆底去;肚子剥开,肠子流出来。我只管掀掉鱼鳞,我还没有洗过鱼,这是试着干,所以有点害怕,并且冰凉的鱼的身子,我总会联想到蛇;剥鱼肚子我更不敢了。郎华剥着,我就在旁边看,然而看也有点躲躲闪闪,好像乡下没有教养的孩子怕着已死的猫会还魂一般。

“你看你这个无用的,连鱼都怕。”说着,他把已经收拾干净的鱼放下,又剥第二个鱼肚子。这回鱼有点动,我连忙扯了他的肩膀一下:“鱼活啦,鱼活啦!”

“什么活啦!神经质的人,你就看着好啦!”他逞强一般的在鱼肚子上划了一刀,鱼立刻跳动起来,从手上跳下盆去。

“怎么办哪?”这回他向我说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他从水中摸出来看看,好像鱼会咬了他的手,马上又丢下水去。

鱼的肠子流在外面一半,鱼是死了。

“反正也是死了,那就吃了它。”

鱼再被拿到手上,一些也不动弹。他又安然地把它收拾干净。直到第三条鱼收拾完,我都是守候在旁边,怕看,又想看。2第三条鱼是全死的,没有动。盆中更小的一条很活泼了,在盆中转圈。另一条怕是要死,立起不多时又横在水面。

2 心理描写

小鱼被开膛破肚,作者对血腥的场面感到害怕,不忍直视,所以“怕看”;与此同时,心中又盼着小鱼没死,还能活过来,所以“又想看”。如此矛盾的心理,从侧面反映出作者与生俱来的敏感、脆弱以及富有同情心的女性特质。

火炉的铁板热起来,我的脸感觉烤痛时,锅中的油翻着花。3

3 引申

作者说自己的脸感觉“烤痛”,一方面是因为与火炉离得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鱼的去世而心中悲痛。这种写法中,引申义由本义推衍而知,二者为间接关系,通常引申义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鱼就在大炉台的菜板上,就要放到油锅里去。我跑到二层门去拿油瓶,听得厨房里有什么东西跳起来,噼噼啪啪的。他也来看。盆中的鱼仍在游着,那么菜板上的鱼活了,没有肚子的鱼活了,尾巴仍打得菜板很响。

这时我不知该怎样做,我怕看那悲惨的东西。躲到门口,我想:不吃这鱼吧。然而它已经没有肚子了,可怎样再活?我的眼泪都跑上眼睛来,再不能看了。我转过身去,面向着窗子。窗外的小狗正在追逐那红毛鸡,房东的使女小菊挨过打以后到墙根处去哭……

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晚饭的鱼是吃的,可是很腥,我们吃得很少,全部丢到垃圾箱去。

剩下来两条活的就在盆里游泳。夜间睡醒时,听见厨房里有乒乓的水声。点起洋烛去看一下。可是我不敢去,叫郎华去看。

“盆里的鱼死了一条,另一条鱼在游水响……”

到早晨,用报纸把它包起来,丢到垃圾箱去。只剩一条在水中上下游着,又为它换了一盆水,早饭时又丢了一些饭粒给它。

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忧郁起来,看了几次,它都是沉到盆底。4

4 反差

小鱼的状态由“快活”到“忧郁”,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悲伤,同时也牵动着读者的心。“沉到盆底”更是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

“小鱼都不吃食啦,大概要死吧?”我告诉郎华。

他敲一下盆沿,小鱼走动两步;再敲一下,再走动两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

又过一天,小鱼的尾巴也不摇了,就是敲盆沿,它也不动一动尾巴。

“把它送到江里一定能好,不会死。它一定是感到不自由才忧愁起来!”

“怎么送呢?大江还没有开冻,就是能找到一个冰洞把它塞下去,我看也要冻死,再不然也要饿死。”我说。

郎华笑了。他说我像玩鸟的人一样,把鸟放在笼子里,给它米子吃,就说它没有悲哀了,就说比在山里好得多,不会冻死,不会饿死。

“有谁不爱自由呢?海洋爱自由,野兽爱自由,昆虫也爱自由。”郎华又敲了一下水盆。5

5 排比

作者用排比句式并借他人之口来表述观点,即世间万物皆爱自由,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期盼。

小鱼只悲哀了两天,又畅快起来,尾巴打着水响。我每天在火边烧饭,一边看着它,好像生过病又好起来的自己的孩子似的,更珍贵一点,更爱惜一点。天真太冷,打算过了冷天就把它放到江里去。

我们每夜到朋友那里去玩,小鱼就自己在厨房里过个整夜。它什么也不知道,它也不怕猫会把它攫了去,它也不怕耗子会使它惊跳。我们半夜回来也要看看,它总是安安然然地游着。家里没有猫,知道它没有危险。

又一天就在朋友那里过的夜,终夜是跳舞,唱戏。第二天晚上才回来。时间太长了,我们的小鱼死了!

第一步踏进门的是郎华,差一点没踏碎那小鱼。点起洋烛去看,还有一点呼吸,腮还轻轻地抽着。我去摸它身上的鳞,都干了。小鱼是什么时候跳出水的?是半夜?是黄昏?耗子惊了你,还是你听到了猫叫?

蜡油滴了满地,我举着蜡烛的手,不知歪斜到什么程度。6

6 侧面描写

内心的悲伤仿佛抽空了作者浑身的力气,通过对蜡烛歪斜的侧面描写勾勒出作者心中的悲伤,让读者感同身受。

屏着呼吸,我把鱼从地板上拾起来,再慢慢把它放到水里,好像亲手让我完成一件丧仪。沉重的悲哀压住了我的头,我的手也颤抖了。

短命的小鱼死了!是谁把你摧残死的?你还那样幼小,来到世界——说你来到鱼群吧,在鱼群中你还是幼芽一般正应该生长的,可是你死了!7

7 心理描写

此处由第一人称切换为第二人称,看似突兀,实则更有助于情感的释放。同时运用反问句、惊叹句,将作者内心的懊悔、自责、痛苦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悲伤情绪的表达更具冲击力。

郎华出去了,把空漠的屋子留给我。他回来时正在开门,我就赶上去说:“小鱼没死,小鱼又活啦!”我一面拍着手,眼泪就要流出来。我到桌子上去取蜡烛。他敲着盆沿,没有动,鱼又不动了。

“怎么又不会动了?”手到水里去把鱼立起来,可是它又横过去。

“站起来吧。你看蜡油啊!……”他拉我离开盆边。

小鱼这回是真死了!可是过一会又活了。

这回我们相信小鱼绝对不会死,离水的时间太长,复一复原就会好的。

半夜郎华起来看,说它一点也不动了,但是不怕,那一定是又在休息。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搅扰它。

亮天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也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8

8 语言、动作描写

作者用笔墨反复叙述,一会儿说小鱼在“休息”,一会儿说小鱼在“养病”,一会儿又说小鱼在“睡觉”,一直在回避“死亡”这个残酷的字眼,让我们看到作者不忍面对现实,只能自欺欺人、麻痹自己的悲伤心态。

这睡觉就再没有醒。我用报纸包它起来,鱼鳞沁着血,一只眼睛一定是在地板上挣跳时弄破的。

就这样吧,我送它到垃圾箱去。

阅读赏析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在文学创作中,她拒绝现有成法,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她也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篇《同命运的小鱼》风格特异,在小说的基础上不时流露出诗歌和散文的影子,令读者耳目一新。

文章讲述了五条小鱼接连死去的过程。开头用倒叙手法点题,并确定了全文悲伤沉郁的感情基调。在内容篇幅处理上,作者将重心放在前三条以及最后一条小鱼身上,至于第四条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小鱼由生到死的生命画卷,从中传递出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注以及自身所具备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文章构思精巧,通过仔细阅读,你会发现作者共展现出了四种不同心态,分别是关注小鱼成长的孩童心态、因小鱼死去而敏感悲伤的女性心态、为自由呐喊抗争的反抗心态以及无力做出改变的悲观心态。不同的心态相互交织、彼此依存,让主人公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存在,并让读者从中反思人生,体会到生命和自由的珍贵。

阅读延伸

1.已被开膛破肚的鱼“尾巴仍打得菜板很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文中提到的“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垃圾箱”在全文共出现了几处,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垃圾箱”究竟代表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