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亲林语堂(1 / 1)

林太乙

探索思考

一个中学毕业生可以去教大学吗?而且是世界名校耶鲁大学?这个问题听起来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可是真的有人做到了,这就是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她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和林语堂先生可大有关系。

阅读批注

假使母亲是养育我的土壤,我不平凡的父亲就是培养我这棵小苗的水和阳光。1

1 比喻、对比

开篇使用比喻的修辞和对比的手法,将父亲比喻为“水和阳光”,且与母亲这“养育我的土壤”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开启下文。

爸爸认为我们除了学校之外,什么都应该见识见识。走在街上,我们有时会看见一些女人在黄包车上招生意。妈妈就说,她们是坏女人,是过皮肉生涯的。爸爸则说,那些女人是因为穷,所以不得已要过这种生活,我们不要看不起她们。2

2 对比

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林语堂先生的包容、平等的精神。在此,应注意作者在选材上的用心。生活中,能表现林语堂先生包容、平等的事有很多,但作者选择的这件却十分典型。因为一般人对“妓女”的认识都如同作者的妈妈一样,而林语堂先生的认识却显得与众不同。这种打破普遍认识的观点,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达到鲜明突出林语堂先生包容、平等的思想的作用。

爸爸在云山千叠之间的坂仔长大,他说:“山影响了我对人生的看法。山逼得人谦逊,对山敬畏。你生在山间,不知不觉评判什么都以山为标准,于是人为的事都变得微不足道。摩天大厦吗?可笑之至。财富、政治、名利都可笑之至。”3

3 引用

直接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表现林语堂先生的看淡名利财富的形象,客观真实。

应赛珍珠夫妇的邀请,父亲来到美国讲学。他说:“我们在外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你可以学他们的长处,但绝对不要因为他们笑你与他们不同,而觉得自卑,因为我们的文明比他们悠久而优美。无论如何,看见外国人不要怕,有话直说,这样他们才会尊敬你。”4

4 引用

直接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表现林语堂先生的自信、不卑不亢的形象,客观真实。

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了,我们不再有佣人,一切自己做。爸爸站在路上仔细观察擦皮鞋的黑人小童怎样把皮鞋擦得发亮,然后教我们怎样在鞋上抹油,用条软布劈劈啪啪地擦,他的手势就和街口的小童一样,擦出来的鞋和小童的一样光亮,他得意得不得了。5

5 典型事例

作者描述的虽然是生活琐事,却能够鲜明地表现出林语堂先生言传身教的特点。这段主要是写没有佣人后,一切要自己做。选择擦皮鞋这种小事,能够有力地表现出像林语堂这种有社会地位的人不卑不亢,平等看待一切,乐观的精神。可见,典型事例并不一定非要是大事。在写作时,要根据表达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

1938年初,我们在法国南部的小镇蒙顿住了一个月之后,又搬到了巴黎。

我写的一篇游记——《探火山口》,描写我们到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之旅行,居然由父亲寄到上海,在《西风》月刊发表了!我心头狂跳,脸孔发热,好像自己没有穿好衣裳被人发现似的。我翻看别人的文章,然后把自己的作品,当做是别人写的文章,从头到底仔细看了一遍,发现不必过分为它难为情,高兴得几乎要叫起来。

我上瘾了。我染上了发表欲。从此就想成为作家。6我发奋攻读中文,就在那时开始。

6 短句

三个简短的语句,表现出了作者兴奋的心情,也从侧面突出了林语堂先生对女儿的影响。

17岁时,同班同学已经纷纷讨论要申请入什么大学。他们都说,凭我的成绩、家庭背景等等,我想入什么大学就可以入什么大学。然而我不平凡的父亲不要我上大学!

他要我踏入社会做事,学会处世的道理。他听说,耶鲁大学的亚洲研究所缺乏中文教员。“我们来试试看。”

“我吗?到耶鲁大学教中文?”我失声大叫。

“那有什么不可以?”父亲说,“教外国人的中文,程度很低。最要紧是国语发音正确,要懂点中文文法,懂拼音。”

耶鲁大学负责亚洲研究所的乔治·甘尼迪博士认识爸爸。他听我说几句国语之后便说行,月薪二百元,他们是真的严重缺乏教员。我又惊又喜,不敢相信有这么容易的事!7

7 典型事例

让刚刚中学毕业的女儿去教大学,而且是名牌大学耶鲁大学,林语堂先生不同寻常的表现,令事例突出又典型。作者通过描写这一事例,将林语堂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力地体现了出来,刻画出一位睿智、与众不同的父亲形象。

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连老教师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事。她们教中学,我这个中学毕业生却要去教大学!耶鲁大学!

父亲在压力之下,也能保持他的幽默感。一九五四年他出任南洋大学校长之后,左派人士便想办法把他弄下台,新加坡的许多报纸都攻击他,小报更加凶恶,有一家小报竟然刊登了一个人的照片,加以说明是“林语堂的兄弟,是一个吸毒的挖坟墓的人”。我看了十分生气,对父亲说,“他们怎么可以这样胡闹?”父亲把报纸拿过来一看,微笑道,“面貌倒有点像我”。8

8 神情、语言描写

作者抓住人物神情和语言特点,以白描手法,将林语堂先生幽默的气质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他鼓励我写作,也同样的起劲和认真。小时候他就鼓励我写日记,他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千万不要像小学生作文,写假话给先生看,例如“天天玩耍,不顾学业,浪费光阴,岂不可惜?”,那是他在一本学生尺牍里读到的句子,使他捧腹大笑。他说,无论写什么东西,最要紧的是个“真”字。

父亲的书房叫做“有不为斋”,朋友问他,那是什么意思?他的答案部分是:

我始终背不来总理遗嘱,在三分钟静默的时候不免东想西想。

我从未说过一句讨好人的话。

我不会今天说月亮是方的,一个礼拜之后说月亮是圆的,因为我的记性很不错。9

9 语言描写

作者选取父亲林语堂说过的一些典型的语言,从而表现出林语堂先生的“真”,以及幽默感。

这些话是父亲在三十年代说的,而他一直到老都没有改变,这也许是他写作成功的原因。他写的文章都是“真”的,他不怕把他的感情和思想坦率地表露出来,从不顾别人对他有怎样的想法。

阅读赏析

林太乙,是林语堂先生的二女儿,也是林家三个姐妹中唯一继承“林家的艺术家的气质和不可救药的乐观”精神,继承林语堂衣钵的人。她的散文朴实真诚,稳重中透着飘逸和幽默乐观。

《我和父亲林语堂》,是林太乙写的一篇关于父亲林语堂的散文。通过描写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以及父亲的幽默和“真”,多角度地表现出了林语堂先生与众不同、幽默、求真的形象。

值得学习的是,作者在表现人物形象时,选择事例的标准。作者往往会选择那种能够出读者意料的事例来表现林语堂的形象。比如,对于“妓女”的认识,比如让自己中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而不是继续攻读学业。这样的事例往往有悖社会常识,但也就是因为这一点,这些事例具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一旦使用,便能够打破读者的固有印象,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审美感受,从而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达到表现人物形象的目的。

此外,作者在表现林语堂先生的思想时,也不使用转述的方式,而是直接引用林语堂先生的原话。这种直接引用,往往会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从而提升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阅读延伸

1.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说“我不平凡的父亲就是培养我这棵小苗的水和阳光”。

2.阅读文章,说一说文章中关于林语堂的哪件事令你印象深刻,并说一说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3.阅读文章,说一说你对林语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