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培训:技术以外的收获(1 / 1)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感谢网络的方便和快捷,让我足不出户地参加了微课程制作的网络培训。

初次接触微课程是在2012年的暑假,有幸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科研骨干培训会。培训团队,正是可亲可爱的李玉平老师。别开生面的培训,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思路,让我对科研更多了几分热爱,更是对微课程心生了无限向往。特别是雷斌老师安排我为大家做一个故事分享。原本只是我教学中的一个小片断,一滴小浪花,却被微课制作高手丁尚清老师开发成微课程。没想到,微课程居然如此简单。自己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以“搬”上台面。心想:如果我也会制作微课程,该多好!

培训结束,带着满满的收获和雄心壮志我回到了家,对自己说:一定要利用暑假剩下的时间,好好做几个微课程。然而,当我独自面对电脑时,却发现微课的制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电脑,除了打字速度比较快之外,我还真拿其他功能毫无办法。甚至连PPT的自动播放设置在哪儿我也找不到。面对技术难关,我怎么办?总不能让别人一步一步地教吧,没有合适的人选也没有合适的机会,我只好选择放弃。想着:等开学再说吧,开学了,就有机会去请教学校里的微机老师,或许,技术的难关总是可以攻克的。哪知,一开学,各项事务铺天盖地地袭来,微课的制作就只能放到了一边,成了心里放不下的割舍。

转眼,一学期的时间匆匆而过,寒假已悄然来临。难道制作微课程的梦,就这样一步步地离我而去?不甘心!

让我意外惊喜的是,就在这个寒假,李玉平老师竟然开展了微课程制作的网络培训。连续四天的晚上八点,我都早早地守候在电脑前等待培训的开始。功夫不负苦心人,没想到经过四天的网络培训,我竟然靠自己的能力完全独立地制作了一集微课程:教研组工作总结。因为在学校最后一天的教研组会上,要求每位组长都发言做总结。为了一举两得,我打算用微课程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本期工作。

现在回想那四天的培训,仍然历历在目。

第一天,李龙老师主讲。从《静夜思》的四幅图片开始,从最简单的复制粘贴、文字编辑、图片选择、音乐插入、自动播放等,一个小时的时间,李龙老师就恭喜大家学会了制作微课程最简单的技术。真的是像教一年级孩子写字一般,一笔一画,一步一步,非常耐心和真诚,让我这只“笨鸟”也能跟着起飞。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欣赏了学员们上传的作业《乔布斯的启示》,老师做了专业点评,又做了其他的相关培训。每一次培训,都让我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大开眼界。最大的感受是:微课的制作,不只是技术的,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其中,李老师让我们先自己思考了一个关于拥抱的案例。原本比较拉杂的叙述,被李老师提炼成了激励人心的经典:史上最温馨的奖励——拥抱。当时我就在想,李老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别样的想法和理念呢?只因他的思维方式已经和我们不同。我们总希望求大求全,然而面面俱到的事情,反而是一无是处,毫无亮点和特色。特别是面对李老师抛出的许多问题,我们的思维都太局限狭窄和守旧。面对教育这个难题,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由于教育的重复性,让很多老师都习惯了,因为上一批学生是这样教,这一批学生我也这样教;因为原来我这样教育孩子,现在我也这样教育孩子。习惯,是很可怕的力量,让我们不愿意去思考和改变。

李老师的培训理念,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我那已然沉睡的心灵。不曾想,面对平平凡凡的教育工作,竟然还有如此炫丽的光彩。就运动会上一个拥抱的奖励,也可以被开发成最经典的文字;就每期要做的教研组工作总结,也能尽善尽美。

所以,培训所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微课程只是一个载体,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观念,才是我更应该去思考和学习的内容。那又将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