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孙双金老师讲《论语》(1 / 1)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一直觉得,听好教师的语文课应该是一种享受。还是多年前的事了,在兴隆小学看了一节视频课“爬山虎的脚”,具体内容早已模糊,然而授课老师异常投入的表情,以及当场所有听课老师的鸦雀无声表明,无人不被课堂所吸引。语文课堂里的那种磁场,是永久难忘的,那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工作中,有机会也一直想多听听语文课,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定会获益匪浅的。

今日,偶得特级语文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实录“走近论语”,果然非同凡响。

如果以一个数学老师的眼光来看课,这节课上得简单干净,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很高的思维含量,因此能拉着学生的思维一路向前,并启发学生说出了很多精辟的话语,也就成就了课堂的亮点和精彩。特别是板书的设计,更是为人称道。会读书的人,能把书读薄。厚厚的论语,提炼出学习之道四个字,并罗列为五大方面:一问二择三求四思五温,也就是五句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求,好古和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如果你能把这五方面记在心里面,那你一定会是一个会学习的人。

当然,孙老师的大家风范,让我感觉很像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的风格,他们总能从师生看似随意的对话中,发现课堂的真谛。而且,他们是那么真诚地肯定、表扬学生,让听课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是在享受生命的成长。特别是孙老师的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更让人折服,生有所获,师更有所获。

在课后,孙老师有一个短小的讲座。诚如孙老师所说:他先和学生一起谈《论语》,再和老师一起谈《论语》。也许青年老师会认为《论语》有什么好谈的呢?以下,是孙老师的话:

《论语》有三大作用:一是读《论语》可以长寿,因为内心的宁静,心境的高远和胸怀的博大。

二是读《论语》可以领导。半部《论语》夺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人性有深刻的解读,不了解人性是没有资格搞教育的。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本性能改变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教育还有什么作用?教育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改变?这就回到教育的原点。

三是读《论语》有利于推进第八次课程改革。毛泽东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我们的课程改革,有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吗?没有。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文化,我们缺文化底蕴,没有根,不会成功。

《论语》被孙老师读成了一句话:《论语》教人成为君子。君子有五大特征:君子有风度(关于曹操的故事,装成侍卫的曹操依然是英雄,因为他拥有英雄的风度而不仅拥有外表。孔子的君子风度是什么?温、良、恭、俭、让:温文尔雅是文化人,善良纯朴是好人与坏人的本质区别,恭敬万物是有德行仁爱之人和狂妄自大之人的区别,节俭有度仍然是现代社会的美德,谦让他人是西方社会绅士的风度,是现代社会文明人的标志);君子有德;君子博学;君子重行;君子不器(君子不是物品,君子做什么都能做得好)。

最后,孙老师总结孔子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让我们以孔子为榜样,以君子作为心中理想的楷模,共同做当代的君子吧。

视频关上了,然而留给自己的思考却依然澎湃。学校在要求孩子们读国学,必须要背要写,感觉孩子们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而这项任务还非常麻烦,孩子们根本感受不到《论语》的魅力,反而因为繁重的任务,让他们对论语心生“憎恨”,这是多么得不偿失的事情啊。但愿语文老师们能好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国学,学习《论语》。而自己放在书柜里的《论语全解》,也应该经常翻动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时候,能把《论语》读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