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一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在今天圆满地画上了句号。特别是最后家长互动交流的环节,只想用“感动”两个字来形容。

感动于杨芷萱妈妈的细心,感动于杜登翔爸爸的理性,感动于龙钰锦爸爸的实话,感动于查喆瑞爸爸的真诚,感动于文佳溪妈妈的奔波,感动于冯老师的责任……总而言之: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家长会也好,讲座也好,作为主讲人,最大的目的不应该是给予。因为再先进的方法,都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面临的对象不同,教育方法也好,教子方法也罢,岂能都生搬硬套。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唤醒。

如果唤醒了斗志,他自会去钻研成功的方法;如果唤醒了情感,他自会去尽力而为。我想,今天的家长会,应该是唤醒了某些家长的情感,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特别是今天杜登翔爸爸的话,让我深有同感。他说:作为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由老师教育,应该是“托付”给老师,而不是“推卸”给老师。既然是托付,那么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有限的,老师所能达到和完成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家长不能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老师。

结合其他家长的发言,我将所有主题小结为两个字:陪伴。这既是为班上家长所做的小结,更是送给自己的小结,因为我的儿子也在成长。

其实,帮孩子听写、背诵,为孩子检查口算本、讲解应用题等,家长应该理解为:这是我在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孩子的成长,是不可复制的,千万不要以为,我的孩子还小,我要等他大一些懂道理一些再教。到那时,已经晚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家长不同的陪伴。

婴儿时期的他们,需要家长的抚摸和拥抱;幼儿园的他们,需要家长为他们讲故事做游戏;六七岁入小学之后,需要家长搀扶着他们步入学习的殿堂;青春期的他们,需要家长与他们分享各自的小秘密;初高中时的他们,需要家长给他们空间与他们分享成长的喜悦;读大学参加工作的他们,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成家立业的他们,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包容。

亲爱的家长朋友,现在您该如何陪伴您的孩子?等到他说“爸、妈,你们真烦,我不要你管”的时候,你是否会悔不当初呢?我在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告诉自己:儿子现在6岁,正读幼儿园,他需要我陪他玩耍、陪他游戏,为他讲好听的故事。

正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朋友,不知你是否被唤醒?

记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是一名老师,但我更是一名家长。一切,都感同身受,发自内心。因为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上什么样的老师,我就努力让自己成为那样的老师。学校和老师,应该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