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经过长时间的整理和反复校对,池红梅老师的《让青春的岁月留痕——一位小学教师的成长手记》一书终于可以交给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帮助一位年轻教师出版她自己的著作,对我而言还是第一次。读此书,我一直都被书中感人的教育故事、深刻的反思,以及作者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所感动。我感动于池红梅老师的执着追求,也感动于她的学习态度、思考习惯、钻研作风、忏悔意识、创新精神和生活理念。
时下,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已经引起从教育部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集中人、财、物等多种资源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并取得了很多成效,中小学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水平比过去十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刚起步的年代),有了质的提升。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多元的社会思潮(包括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原本清纯的教师队伍也多多少少地被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所侵袭和渗透,使教育和教师都变得不再那么清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象就是:能够静下心去读书(即使是教育专业方面)的教师不多,而且是越来越少了。更不要说通过读书学习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去钻研教育科研问题,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去耐心教育学生,去探究教育教学的规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此,人们会有很多思考和答案,譬如,“应试教育让老师追求升学率、合格率,老师无暇读书”;“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哪还有心思去读书,去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该评的职称都评了,还有什么追求?混到退休就行了”;“几十年我都是这样教的,习惯了,不想改,也不知道怎么去改”……
如果学生们普遍不想读书,不思进取,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是灾难性的;如果肩负着培育国家和民族未来栋梁的教师也普遍不读书,不思进取,那么,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还有未来吗?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正因为如此忧虑,我才特别感动于池红梅老师的执着追求。这是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必须具备的精神和品质,是青年一代(当然包括青年教师)尤其需要具备的精神和品质!我甚至坚信,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像池红梅老师这样的年轻教师还大有人在。而这,就是孩子们的幸福,就是教育的希望,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幸事。
所以,我要特别向读者,特别是教师读者推荐池红梅老师的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朋友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想法,也必定会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我想,这些对话包括如下内容。
怎样做一名善于学习的教育者?
须知,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学习的时代,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群体认知。学习,既有向书本学习,也有向实践学习,向他人的经验学习。教师群体更应该成为我们时代最善于学习的群体。在池红梅老师的著作里,读者朋友可以看到池老师都读了哪些书,向哪些名师和同事学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获得了哪些教育的智慧与经验。池老师的日记告诉我们,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学习也可以使我们更加聪明和拥有智慧。
怎样做一名勤于思考的教育者?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一名真正的学习者一定是一名勤于思考的人。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进行有价值、有品质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是质疑式的、批判性的,也可以是比照式和认同式的。思考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和实践。从2009年开始至今,池老师写下了一千三百多篇教育日记。从书中可以看出池老师是一位勤于思考的教育者。她的很多思考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其思维的视觉新颖,其思维的品质较高,很有张力。作为同样的思考者,读者一定能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怎样做一名乐于钻研的教育者?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风靡一个理念:“教师即研究者”。作为研究者的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一下子从传统的“教书匠”变成了“研究者”?教师应该研究什么,怎样进行研究?这些问题让步入课程改革的教师们很纠结。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老师们逐渐体悟到:“教书”与“育人”是统一的,所以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二者也是统一的;无论德育还是课堂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因“心”施教……于是,许多教师自觉或半自觉地进入了“研究”的状态:既研究“教”的策略,也研究“学”的方法;既上网查阅资料,又参加集体备课,观课议课,还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钻研热情空前高涨。从池老师的著作里,读者可以看到并感受到她的钻研以及在钻研中所获得的快乐。例如,她对儿童个体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她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钻研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她对学生班级活动的设计……
怎样做一名勇于忏悔的教育者?
任何工作都难免出现失误。教育工作是人类社会最复杂而又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它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同样,教育是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生理发展阶段、不同的学习氛围、不同的校园或家庭生活中,其心理状态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或者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导致学生被“冤枉”、受委屈,进而造成学生的逆反,使教育归于失败。现实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被我们忘记。池红梅老师没有忘记,她把这些案例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了。其实,记录这类案例的过程就是忏悔的过程,是忏悔自己不当教育行为的过程、是一种深刻反思的过程、一种寻找改正方法的过程。忏悔是勇敢者的灵魂救赎,因为他勇于直面自己的失误而不是刻意去掩饰这些失误,更不是要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勇于忏悔的教育者是内心清纯的人,而池红梅老师正是这样的人。读者可以在书中读到一些作者自我忏悔的故事,也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怎样做一名敢于创新的教育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战胜不了的。民族的创新要靠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国人。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班级管理的创新,学生活动的创新,课程设置的创新,教育科研方式的创新……教育应该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行业。教师们每天面对那些极富想象力和批判精神的孩子,在孩子们那里受到的启发会有很多,一次主题活动,一个教学设计,一台别开生面的节日庆典……都能够激发起创新的灵感与智慧。在池红梅老师的班级里,在她的教学案例中,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这些创新。
怎样做一名懂得生活的教育者?
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的最主要的工作都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同理,每个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工作。工作可以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但生活绝不应该是一种工作的状态。否则,我们就不懂得生活,因为我们时常被事务所缠,为工作所累。教师也有家庭,也有七情六欲,有享受幸福、品味生活的权利。在池红梅老师的著作里,读者会看到一位活泼灵动、热爱生活的年轻女教师。她爱自己的家人,知道怎样去孝敬孝敬父母,懂得如何与自己的儿子交朋友,从生活的细微处去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帮助孩子。在周末的郊游或家里的休闲娱乐中,在游泳池里,在家乡的果园和城市的商店、菜市场,读者都可以看见池老师的身影,听到她快乐的笑声。
池红梅老师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记录她的成长岁月,她用日记串起了自己青春的足迹。
愿读者与作者在阅读交流和心灵对话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2014年6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