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参考标准(1 / 1)

(一)意义与特征

“一个自我更正的系统总是不断地需要标准、现实及反馈的综合作用,从而使之不断地由实然状态推进到应然状态。”[1]

所谓标准,就是扎根于可作为模式的某种理想愿景的原则,而所有对当前各种做法的判断都要依据这个模式。一个真正的标准应该指向或描述典范的行为表现所达到的一个具体的期望水平或程度。[2]

评估标准是“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模型”中的核心内容,其水平直接关系着评估结论的质量。一个好的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标准应该具备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恰当性,即标准本身代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要获得的某个“型面”[3],反映着普通高中特色的价值;二是有效性,即标准可以让使用者提取决定要提取并可以区分主次的信息;三是可信的,即可以让使用者在良好的条件下收集充分反映特色建设状态的信息;四是效用性,即标准可以生成意义、让使用者在结果和过程之间建立联系并帮助使用者做出决定甚至给出一些补救措施;五是可实现性,即评估的信息收集应该是有限的、力所能及的,评估(分数)应该是方便给出的,评估程序也尽可能是一定的标准化处理;六是可见性,即标准要通过较为通俗的表现方式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容易理解。

(二)思路与框架

鉴于对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综合分析,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评估标准可从“内容”“表现”和“任务”三个视角(图7.2)进行建构。内容标准,主要考量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中,学校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表现标准,主要考量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中,学校必须完成得怎么样;任务标准,主要考量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中,什么是有价值、高效的举措,学校应该能完成哪些任务。

图7.2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标准三个视角

基于此,依据“功能决定形式”的评估理念,借助“因素分析法”和“专家集体讨论法”等指标系统构建方法,通过分析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历程(内容标准)、水平(表现标准)和成就(任务标准)等三大领域(图7.3)10个维度的26项指标,并辅之以要点分析(70余个)、方式配套(10余种),进而确定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参考标准,旨在更好地服务于校长和学校的“对标发展”和“评估改进”。

图7.3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三大领域

(三)核心内容

1.特色建设“历程”的评估

本参考标准(表7.2)既关注了背景因素,如社会(社区)时代背景、普通高中特色所依据的理论的背景、普通高中特色设计的实践背景以及学校基础等;又关注了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方案的品质,一是考察它与背景的联系,着重评估它的必要性;二是考察它的内容的完备性、表述的清晰度等,着重评估它的科学性;三是考察它制定的具体程序,着重评估它的可行性;更关注了普通高中特色调控达成的主动性、制度化和顺畅度,以引导学校加强相关机制建设,确保建设历程的有力与有序。

2.特色建设“水平”的评估

本参考标准着重强调了普通高中特色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特色独到性,因为,是否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是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水平的首要标志;二是特色优质性,因为,能否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起点),能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发展行动(节点),能否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终点),是普通高中特色核心价值与运行主线(图7.4)的体现;三是特色稳定性,因为,是否历经了时间更迭、环境变换的考量,是否实现了成果积累、品质完善的渐进,是否积蓄了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态势,是普通高中特色的生命力所在。

图7.4 普通高中特色的核心价值与运行主线

3.特色建设成就的评估

本参考标准重点关注了四个维度。一是实践成效,这是特色成就的第一标尺,主要考察,特色建设的理念框架是否成熟,特色建设的制度机制是否健全,特色建设的领域突破是否广泛;二是研究成果,这是特色建设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升华和推广的重要保证,主要考察是否同步开展了氛围浓厚、项目适切、进程扎实的相关研究,是否及时物化了形式多样、数量丰硕、品质高端的研究成果;三是社会影响,这是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作用表现,也是包括高中特色建设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应担当的社会责任——教育要树立一个关于完美的人、完美的生活和完美的社会的理想典范,树立一个关于什么是成功和失败以及目标和成就的崇高而纯粹的理想典范[4]的重要体现,主要考察家长满意度、政府认可度和社会赞誉度;四是深化构想,这是普通高中特色工作周期的必备环节,也是普通高中特色的稳定性特征得以彰显的必由之路,主要考察是否体现了成果物化及时、成果应用主动、成果推介广泛,是否做到了关注过程反思、关注工作改良、关注特色文化等。

表7.2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参考标准

续表

续表

(四)主要特点

总体来看,本参考标准凸显了行动性指标、留白式处理和选择性发展[5]三大特点。

一是行动性指标。从“参考标准”的评估指标可以看出,更关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是怎么做的,在行为策略上有什么创意,是否有助于结果目标的达成。行动性指标避免了结果性指标过于笼统的问题,有助于普通高中发现特色建设问题、确定特色完善目标、形成特色深化策略,有助于增强普通高中特色品质提升的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控性。

二是留白式处理。“参考标准”并没有将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所有内容一一罗列,而是在指标结构框架中给普通高中学校留出了一些自我定义的空间。此外,评估要点也没有更多的数量限定,有利于评估主体(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等)根据自己的实际,集体研究、会商确定,细化出可量化、可检测的“观测点”,创造性地编制出符合本学校、本地区的操作标准。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达到改进完善的目的。

三是选择性发展。“参考标准”虽然给出了较为系统的评估领域、维度和指标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必须同步达到要求。普通高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潜力,选择一个或几个启动点,以点带面,以小成大,量力而行,逐步达成,而无须全线出击。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普通高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整体办学的渐进式发展。因为,个别问题的解决既可以为自己积累经验和自信,也可以为其他问题的解决创造优良的氛围和条件。可以说,选择性发展关注的是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过程性和复杂性,是一种更为实际的特色建设评估和特色发展理念。

[1] [美]威金斯(Wiggins,G.).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3.

[2] [美]威金斯(Wiggins,G.).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2.

[3] [比]易克萨维耶·罗日叶.学校与评估:为了评估学生能力的情境[M].汪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5-146.

[4] [美]彼得·F.德鲁克.已经发生的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 邬志辉,陈学军,王海英.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指标框架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