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分层教学——课改班(1 / 1)

“走班制”分层教学是广附在教学模式上的一次新的探索。它围绕“以生为本”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材施教”,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所谓“走班制”分层教学是以固定的行政班为基础,在学科教学时学生走出行政班,到相应层次的教学班学习的一种模式。

这种全员大流动的分层教学模式,应该说对教、学双方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分层”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因学生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的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使教学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因材施教”真正得以实施;另一方面,“流动”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上产生可望又可即的奋斗目标,由C层向上流动至B层,由B层向上流动到A层,激励着学生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它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分层教学如何“走”

“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有层次区分的教学策略,涉及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其中设定具有层次区分的教学目标,组织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教学,以及因分层而激励学生向上进取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1.目标激励

恰当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在“走班制”分层教学中,学校根据培养学生的总体目标及学科学年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各层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整体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学习习惯良好,自主学习能力强,能主动思考和钻研问题,并且在思考问题时具有独立性,所以教学重点是发展与拓展知识,激励学生创新;B层学生整体基础比较扎实,学习习惯较好,但主动性不够,缺乏主动钻研的精神或毅力,思维不够活跃,定式思维较明显,对一般规律性的东西理解不深,不善于学习后的反思总结,所以教学重点是加强基础,适当拓展,激发学生潜能;C层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学习被动,听课不认真,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所以教学重点是夯实基础,培养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

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同一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不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在教学流程和方法上也尝试不同的做法,从而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A层教学,先生后师。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多让学生探究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例如,试卷讲评课,将原来由老师满堂讲的方式改为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大部分错题,最后15分钟由老师集中讲评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又如在复习课设置课前10分钟的章节易错题学生讲评环节;再如布置假期自学新知等,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及创新思维。

B层教学,师生互动。重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如小结与反思,给他们更多展示自我的学习机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层教学,先师后生。分解任务,夯实基础。精心设置起点低、坡度小的练习,边讲边练,注重以旧带新,多反复,多示范,常反馈,多鼓励,手把手教。加强个别辅导,及时鼓励肯定。注重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3.教学内容的整合(以数学学科为例)

现行的初中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教学重难点等方面不能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需要,为此分层教材编写组在深入研究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科学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剪裁、添补、重组,编写出适合广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需求的分层校本教材。

A层:在完成面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相关章节加深拓展,适当渗透高中相应知识,使初高中教学过渡衔接更自然流畅。例如,“一次函数”增加了“k,b 对直线位置关系的影响”“中点坐标公式”,“因式分解”增加了“十字相乘法”,“勾股定理”增加了“两点之间距离公式”等内容。

B层:按现有教材的教学顺序,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加深,但不拓宽至高中内容。

C层:将现有教材的每个单元的内容分为四类:工具类(学习本单元的其他内容所必须且仅需的内容),非工具类的重点内容(如基本概念、命题和方法),经验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与个人的体验和具体的过程有直接联系),非重点内容(以上三类以外或中考不考的内容)。结合C层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对内容削枝强干,删除课本中繁难、综合性强的练习题,完成面上教学中最基础的部分,将工具类和非工具类的重点内容整合为主干,组成以工具知识为主线的知识结构。

4.教学辅导方式的转变

对于分层教学,每个教师都极其重视,对自己所教的班级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如周二下午上完课后继续辅导学生至17:30,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同学,教师还利用课间、午休或放学与其谈心、对其进行个别辅导,付出的远比常规教学要多得多。

5.管理上的调整

由于分层教学班学生来源于不同的行政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时间都不多,学生常常处于流动状态,从而加大了分层班管理的难度。年级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建立了与分层教学班相适应的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

(1)设立分层班班主任,安排座位,制定教学班管理办法,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定期与行政班班主任、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等。

(2)成立教学班班委会,设立班长1名、课代表2名、各行政班学习组长各1名,负责教学班纪律、作业收发等方面的管理。

(3)为进一步加强分层班管理,年级还特设分层班班务日志,要求任课老师认真填写每节课纪律情况,每周对分层班上课情况张榜公布,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批评违纪的同学,努力营造分层班良好的上课氛围。

分层教学作为一项重大而崭新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来说,不论是从教学上还是管理上,都与以往熟悉的常规教学大不相同,这实际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次探索,我们在边实践、边调整、边改进。

二、课改班与“走班制”

为了进一步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和实验,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广附从2010年开始进行重大课程改革试验,首先在七年级设立课改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实验,从而使教育更能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使得人人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课改实验班的学生经由学生报名、老师推荐和特长选拔组成,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接近、特长明显。课改实验班在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采取六年一贯制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即学生用两年时间学完初中三年的内容,用四年时间学习高中的内容。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做法,如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试验,采用走班制,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大小,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走班制”的好处在于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班级,从而让学生在“走班”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境,体会成功的滋味,以及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走班制”教学会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得以充分实施。教师在实施“走班制”教学模式中,也能够充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动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课改实验班的教学和实验效果来看,该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学习指标都有十分优异的表现。学生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卜天正同学获得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张露月同学获得希望杯数学竞赛一等奖,潘靖玥同学获得广州市中小学汉字听写大赛一等奖,杜泳曦同学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和2013年“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王之彬同学获得第五届规范字书写大赛广东省一等奖,曾贻潞同学获得2014国际模联大赛广东省一等奖,黄楚翘同学获得广东省开信杯中小学生天文奥赛一等奖,张天乐同学获得全国中小学生美术竞赛一等奖,等等。课改实验班上表现优秀的同学,还可以获得升读广附高中部“零班”实验班的资格。在2015年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课改实验班的同学中考平均分高达736分,充分体现了三年课改实验的良好效果。由课改实验班学生组成的高中“零班”实验班经过学校系统持续的教改实验和精心培育,这批孩子在高考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以2016届高三“零班”为例,在这个班里产生了9位广州市优秀三好学生、广州市优秀班干部、广州市优秀团员、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个人。班上80%的学生在广州市数学、物理、化学、名著阅读、古诗文大赛、英语拉力赛等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在2016年高考中,高三“零班”更是创造了广附新的辉煌:其中秦增益同学以裸分广东省第24名成为我校两校区高考总分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陈建阳同学以裸分667分位居全校第四名。“零班”高考平均分597分,超重点线89分,重点率高达100%。

课改班班级活动

杨振宁先生曾说过:“一个人要在他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形下,恰巧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研究方向重叠在一起,此时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国防班、奥数班、国际班、课改班等,都是广附打造的特色班级。每个班级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班级文化,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特色班级,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更好地找到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