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具有神奇的魔力(1 / 1)

每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是人之常情。现代的这些独生子女,他们享惯了爱的滋养,因此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可是一般生活上的关心,并不能在他们的心灵中引起震撼。他们更加渴望教师能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苦痛,排解他们的忧愁,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才能使学生切实地、具体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使他们逐渐自愿敞开心扉与你交流,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原始的、自然的,是写进人类基因里的。而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几十个甚至于更多的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更有着不同的脾气秉性、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所以说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世间博大、纯洁而又无私的爱。多年来,我的这种爱,有情、有严、有力、有度,它可以架起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可以唤醒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责任心、自信心;可以促使学生纯真的爱不断地升华;可以改变学生的命运,正所谓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

但对于不同学生我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记得,我接手了一个新班。第一次走进教室时,一个男孩好奇地看着我说:“你是我们班的新班主任吗?你要求严格吗?以前的老师就是被我气走的!”是谁说话这样无拘无束,神情中流露出得意,难道这就是那著名的“霸王龙”吗?果不其然,他的厉害几天后让我逐一领教。一天,同学们正认真排队准备做操,站在他前边的同学笑着对他说:“你这样胖,像……”话还没说完,他就对这个同学破口大骂,迎面一推,这个同学险些栽倒着地。这时,我立刻上前制止。他火冒三丈,瞪大眼睛,咬紧牙关,握紧拳头,两腿僵立,昂起头一言不发,就像一只发怒的小老虎。当我向他询问情况时他竟大喊大叫,周围一片哗然。他怎会这样不讲理?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呀?!经过了解,班里的同学说,他在班里一个朋友都没有,是个粗人,不知道如何和同学沟通。他经常顶撞老师。父母离异,谁都不愿意要他。只要犯了错误,他爸爸就会打。

这样一个同学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家长不懂如何教育的孩子,我又该如何面对呢?

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一天的语文课,他一边玩一边说话,我走上前劝阻,他不但不听,反而小声嘟囔着:“管得着吗?”并且用眼睛瞪着老师:“你能拿我怎么办!”我却只是很冷静地叫这位同学下课来找我。

下课了,他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看得出他已经为课上的行为有了些后怕。他也许在等待着老师暴风骤雨般的责骂,但这对于身经百战的他能起作用吗?只能是气势上的压服,不是真正的心悦诚服。要让他学会怎样尊重人,我决定与我的妈妈通个电话,告诉她我的感冒已经好了,不要惦记了,自己更要多保重身体。等我打完电话回过身来,只见平日傲慢的“霸王龙”泪如雨下,抽噎着说:“我从来没有这样跟我的爸爸、妈妈说过话,我也应该像您一样学会尊重人。我,对不起,我不应该对您不礼貌。”他真诚的歉意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个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其实他的内心就像一片贫脊的土地,急需老师用温暖去滋润啊。我爱怜地说:“孩子,从你的话中老师知道你是个知情知意的人。既然知道错了,改了就好。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从学会说话开始吧!”他诚恳地点点头。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纠住他的错误不放,借题发挥,而是以宽容之心原谅了他,他一直对我心存感激。老师以此为契机,教给他做人的道理,与人沟通的方法。

在以后的日子里,渐渐地他不用暴力去解决问题了,学会宽容与忍耐。与同学的交往中“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文明礼貌用语也慢慢地多起来。当他遇到同学的误解的时候,会向我倾诉。当在家挨了爸爸的打后,会找我来评理。当他有了高兴的事,也与我聊一聊,一起分享他的快乐。在日记中他由衷地写道:“您就像我的朋友,以前我和同学发生矛盾,老师都认为是我的错,狠批一顿,就您还听我解释。我最崇拜的人就是您。”

这是个暴躁型的学生。这类学生性子急躁,常有紧迫感,易冲动,自制能力差,遇到较强烈刺激的意外情况时,正常的思维被打乱,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幅度降低,不顾及自己行为将带来的恶果,企图以暴力摆脱“困境”,寻求“欢乐”。教育专家认为,施暴的学生大多来自破裂的家庭,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注度不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些障碍。有时候,施行暴力也是他们发泄内心压力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也是受害者。作为教师,面对他们的错误焦虑和急躁,给学生台阶下,不啻是一服冷却剂,使“热”问题得到“冷”的处理,缓和了矛盾,宣泄了师生间对立的“热能”的积累,而且消除了老师因一时的火气过盛而可能出现的“后悔行为”。

对于暴躁型学生,我认为要从小处着手。教师要有爱心,更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可行的方法是“温暖法”。用“温暖法”治疗行为者内心的创伤。谈话时,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谈谈个人兴趣爱好或家庭情况等。气氛缓和以后,再分析问题,指出危害所在,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指出改正的途径和要求。对于暴躁型学生,可采用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导。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原理”指出: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某些刺激物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这就是正强化物;反之,则为负强化物。奖励手段是一种正强化物,它能使受奖励者得到快乐,满足其需要。因此,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给予奖励。惩罚手段是一种负强化物,用在此类学生身上往往适得其反。

但不论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要想有效,前提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