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规则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教育者首先代表的是国家和社会提出的要求,为保障大多数人利益而定,规则既要源于学生,又要高于学生,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尊重个性;既要注入情感,又要富有弹性,为发展而定,为育人而行。
那么,如何建构规则呢?这是个形而下的问题。首先要做到“三个要”。
一要“有纲可以领”——纲领导行。这引领学生行为的规则要有弹性,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要充满人性。规则是纲,但要用情去润,让规则充满情感,刚柔并济,严爱结合,实现规则与自由的和谐统一。
二要“有行可以践”——践行规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要让学生怎样怎样做去,便有赖于班主任的督促、鞭策。因此,很有必要制定一系列使学生“做去”的措施。如何让这些规则具体、形象起来,还需要师生一同对规则进行解读。解读规则可以通过讨论、表演等手段,或是儿歌、童谣、三字歌、绘画、快板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现规则的细化,让学生知规则、懂规则、学规则、用规则。
三要“有责可以担”——承担责任。规则既然是公共的约定,就要大家共同来遵守。任何人一旦违规,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规则的制定与遵守中,学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我的幸福源自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的快乐源自于学生的发展进步。
幸福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是由表及里的心灵教育,是更深层面的爱的教育。做朴素的教育,做幸福的教师,这是我执着的追求。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何为“朴素”?朴素教育就是擦掉口红,去掉油彩,去掉脂粉气的教育。我们现在一味强调“特色教育”,倡导“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而李镇西老师却认为“朴素比特色更美丽”。因为学校不是要面向市场的,而是要面向人性的教育。作为教师,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就是最好。无创新是理所当然,有创新是意外收获。他提出了四个“认认真真”,即认认真真把每堂课上好;认认真真把每个孩子教好;认认真真把每个班带好;认认真真把每个老师培养好。“认真”是什么?是态度的体现。一个教师,他的教育教学水平未必很出色,但他一定是一个对教育全身心投入的人,一定是一个把教育看作自身本分的人。只有热爱学生的人,只有具备依恋、迷恋情怀的教师,才可能做好教育。
李老师的话语和苏联教育家阿莫什维利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
我们现在总是在说“幸福教育”,什么是“幸福教育”?书上说:“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其实,幸福教育就是一种教育体验,一种心态感受。“幸福”不代表“优秀”,“优秀”也不是“幸福”的代名词。他说:“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最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所以,用心做好自己的事,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从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活出快乐的感受,这就叫“幸福教育”。幸福的教师会享受学生,享受工作,好或不好,全盘接受,过程的投入从不量化,情感的付出,累或不累,从不计较,不计得失。是高尚吗?不,只是一种责任。爱即责任,爱即尊重。真爱以尊重为前提,教师绝不能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践踏他们的尊严!脱离了尊重的爱可能会是一种伤害!
爱一个优秀生、乖巧生容易,但爱一个学困生或是顽劣生就真的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啊!但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把这难题当做课题来研究的话,那我们在收获育人成果的同时,更会收获学生真挚的心。教师要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不要一味地苛责他们,因为他们很不容易!无论寒暑,都要按时到校上他们不喜欢的课,听他们听不懂的知识,受各科老师的批评,还能乐观地生活,这本身就需要毅力,这种坚持就值得赞赏!是啊,后进生不易,多体谅他们,多善待他们,不要以分数论成败,这才是我们教师最该牢记的,这也是阿莫纳什维利所写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中所倡导的,体谅学生,体谅学习困难的学生真的那么难吗?不,适当时候给他们开开绿灯,让他们活得轻松、精彩,是我们教师能给予孩子们的包容。教育绝不是冷冰冰的分数,更应该是一份浓浓的情感。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把学生变为知识的容器,而应是教会学生爱,做人永远比求知更重要。
作为班主任,在集体中营造一种爱的氛围至关重要,可以让每个人因我的存在而倍感幸福。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体验爱,让学生在点滴爱的付出与得到中享受幸福,学生就是在爱的付出与得到中体验给予的快乐,感受被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