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翟志海
赵秀忠
在当今中国的变革中,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演绎了令人艳羡的传奇。他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实业家。作为教育家,他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作为实业家,他具有责任感,不断创新,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翟志海的精英气质正是这两者兼而有之。
无悔选择
“精英气质不一定是指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关键是自己有理想,选择一种让人生无悔的生活方式。”——翟志海崇尚精英,当初以“精英”为自己开创的事业命名,是期待依照社会脊梁的精英精神,砥砺心志,发奋图强,报效祖国,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62年5月,翟志海出生在河北井陉矿区一个普通的矿工之家。少年时,他爱读文学作品,初二时得了近视,上高中才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钱配了一副眼镜。高考前镜片破了一只,他就戴着只有一只镜片的眼镜做功课,直到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差9分进不了大学,他只好进了河南的一所铁路技校,20岁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铁路车辆厂当技工。
他的理想是要上大学,尽管进了国有大企业,端了铁饭碗也不甘心。后来他以区里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电大,为了确保上课时间,主动申请上夜班。无论是炎夏酷暑,还是冰雪寒冬,每天夜里他都是汗流浃背地拉着沉重的人力车,在车间清理铁皮废料,一干一个通宵,一干一身黑灰。清晨他把自己冲洗干净后,再匆匆赶往电大课堂。这样的日子令翟志海记忆深刻,以致很多年后,他还无数次地梦见自己在冬季的清晨发抖地冲澡……在艰苦的边求学、边工作的条件下,他为增强毅力,每天清晨5点就开始练长跑。他曾在车辆厂举办的冬季长跑比赛中获得冠军,跑赢了从省体工大队转来的同事。含辛茹苦,矢志不移,历时3年,终于完成了大专学业。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支撑他电大毕业后又参加“自学考试”,学工业会计,学英语……直至获得研究生学历。
他有英雄情结,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召唤,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要干成点大事,要做主宰命运的英雄。1988年,他下海了,与五位热血沸腾的朋友畅谈理想,握拳宣誓,要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为祖国经济腾飞做贡献!当时每人出200元,共1200元做启动资金,大家想先做生意,等有钱后再做大事。为避免风险,大家推举翟志海先停薪留职,从此翟志海便开始了卖汽水、卖苹果、送盒饭、蹬三轮、售彩电的创业生涯。遭遇了一连串打击后,一起创业的朋友退缩了,翟志海却于1990年7月1日,干脆办了辞职手续,给自己断了后路,开始了一个人的打拼。1993年,他已经拥有了两家饭店、一个烹饪学校、百万积蓄。
他的血液里充盈着理想主义精神。开饭店挣钱不是他的追求,他想的是办教育,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为科教兴国做贡献。教育决定着人类命运和国家命运。自古以来,中国很多精英人士都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形成了知识报国的深厚传统。当今,为了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邓小平讲过,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真正重视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他拥有第一桶金后立志办一流学校,造福社会。有媒体常常问及如果回到当初,如何在办教育和房地产之间做选择,翟志海说他依然会选择办教育。在他看来,做房地产对社会有贡献,但要说对社会、国家有长远的影响和贡献,唯有办教育。
胸怀天下
自从办学之后,翟志海就意识到,“自己此生定位就是做一个教育实业家”。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一手打造起集教育、科技、文化产业于一体的教育传媒集团。发展教育、文化和足球事业,这些都是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事情,他是为国家而生,总是勇立潮头,搏击风浪。
3万余名师生员工,每天的吃喝拉撒睡,有求学的,有教学的,有演出的,有做研究的,有协调管理的,有后勤服务的,还有搞融资、基本建设、项目合作、人力资源和品牌推广的,经常有国内各级领导和同人来参观的、国际友人来考察访问的……外加税收、物价、卫生、安全、交通、财务,等等,如同一个小社会。管理好这些对董事长翟志海来说,用日理万机不过分。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坐车在路上打个盹,下车就精神抖擞地谈业务,司机常常感叹他的精力旺盛。同时,他像战略家一样审时度势,指挥若定,保证了精英事业的健康运营、和谐发展。他就是一个品牌,一个象征,一块吸铁石,通过管理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负其责。让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心有希望,胸有目标,悦在当下。
事业取得卓越的成绩,但其个人却未享受富贵。他的家就住在学校教工公寓,穿衣服也不讲究名牌,吃饭是怎么省事就吃什么。他尊重财富,提倡开源节流,要求机关办公用纸必须正反两面用,把钱用在刀刃上,保障事业发展。现在各方面条件不错了,但他觉得仍是爬坡阶段。他说:“我不在乎自己生活讲究不讲究,我立志把咱精英事业做好,这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坚定自信
当有人问精英集团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秘诀时,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说:就是坚持一点“咬定青山不放松”。困难越大我们的决心越大,这叫作愈挫愈勇。认准了的事就得办成,还有很多是认为不可能办成的事也办成了,只要有思路就能运作成。这个思路就是超前思维,敢为人先,在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果断地做出相应的决策,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20多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瞬间,但翟志海的创新发展之路步步辉煌,创建了多项第一、唯一。1993年,他创建了石家庄市第一所民办全日制寄宿学校——精英中学;2000年他创办了河北省第一所民办高校——河北传媒学院,并以民办本科院校身份与海外合作在巴西创办了孔子学院,2011年,河北传媒学院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批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精英集团早于全国四五年,全面开展了校园足球活动,首创了“体教结合”的培训模式并已显效;精英集团构建了全国唯一的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及博士后培养的层次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被誉为“全国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把握机遇的翟志海常常告诫自己,要坚定不移,奋勇向前,顶住压力,无所畏惧,契机总是出现在坚持不懈中。翟志海也曾为难地哭过。现在,很多银行或投资机构是主动找上门来给予精英集团贷款。可在创业初期,一个民办单位到国家银行贷款简直是“蜀道难”。那时候国家银行一般只给国有单位提供资金,所以翟志海曾因贷不上款急得半夜号啕大哭。1999年年底,为建高校他跑办手续近一年,只差最后一道关时,国家政策有变……前面所有办好的手续全没用了。这一天,当他从政府机关大楼走出来时,天色已黑,他抑制不住积压心头的种种委屈,忍不住蹲在路旁的冬青树下失声痛哭。司机闻声过来很惊诧,翟志海一抺泪说:“没啥,咱们明年接着跑!”当年集团在申报河北传媒学院升本时,省、部领导都说一年前就截止申报了,意思就是早没戏了。但他相信只要不放弃,还是有机会的,就以“死马当成活马医”的不气馁精神,一步步努力,最后终于取得成功。
尊重人才
大气做人,群贤毕至。求才若渴,求贤重用。
精英集团先后诚聘了一大批专家学者,有的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有的担任了集团领导,李金池原为衡水市教育局局长,现为精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石家庄精英中学校长。他曾担任衡水中学校长12年,使该校迅速崛起为全国名校。李金池还被教育界誉为“学者型领导”和“教育改革的拓荒者”。为邀请李金池校长加盟到精英集团,翟志海历经四年多时间,多次登门拜访,李金池最终被他的真诚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打动。2010年李金池出任精英中学校长后,立即启动了“新精英”改造计划,在学校的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学生管理、课堂教学、教师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使学校迅速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轰动。
精英教育传媒集团副总裁、河北传媒学院校长李锦云博士,是有成果的专家,研究过军事纪录片,拍过30多部纪录片,做过音乐,并获得过特等奖。她说:“我个人生活很好,到精英集团来,就是要跟董事长翟志海把精英的民办教育事业做好。”2011年10月河北传媒学院获得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2013年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使精英集团充满活力。回顾发展之路,翟志海深有体会地说,第一,我们下大力量优化人才引进的内部环境。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有实际行动,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感到在集团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二,有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知人善任、虚位以待的胸怀。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吸引人才的最重要因素,他们慕名而来,不是为了名利地位,往往是被你的真诚所打动。第三,举荐人才不拘一格,集团大力提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才,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的成长进步提供平台,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或教育机构学习进修。集团还与其他高校联合开办了在职硕士研究生班,鼓励或资助青年教师、员工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为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集团还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来举办学术讲座。
“他对人诚恳。精英集团之所以发展这么大,就是因为他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只要我们有一点余力,会竭尽全力帮助他。”说这话的是集团顾问、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原主任冉杰教授和导演系原副主任马彧教授。在董事长翟志海1999年创办石家庄精英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后更名为河北传媒学院)时,他们来到精英教育集团。冉杰教授担任了该院第一任院长兼党委书记。他们介绍说,翟志海第一次到北京专程找我们,说要办一所大学,开始我们持怀疑态度。通过交谈,知道他小时候的苦难以及艰苦的求学经历,我们被感动地流了眼泪,觉得他是一个有志气的人,我们产生了共鸣。我们只是对精英集团办大学做了铺路奠基的工作,与翟总共事也就两三年,但至今仍保持着密切联系。曾经一起创业的元老们说,翟志海真诚纯朴,特别尊重老同志。“每年翟总都亲自到家里看望我们。”提起翟志海的礼贤下士,老同志印象深刻。
人才是竞争力,人品则是第一竞争力,是人生的财富。翟志海的高尚品格投射在精英事业的发展中,让人们肃然起敬。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2013年4月23日2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