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康正
姚娜
仅16年时间,为何一所名不见经传专修学院能发展成今天的中国涉外教育集团?国运日隆、应时而兴、区域条件等要素当属不可或缺,而集团领军人康正的个性、经历乃至追梦指数似乎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细节。
梦想走遍全世界
“原来是我一个人周游世界,现在是带着学生走向世界”——《涉外人之歌》中有这样一句话。康正为涉外十五年校庆而作。当一首歌曲唱响一个地方、唱响一个领域、唱响一个时空……也往往会熔铸一种精神,闪烁一种文化、刻印着一种历程。涉外校歌正是涉外精神和正能量的写照!
教育在线:您的成长背景和环境对您性格的养成、事业的选择有何影响?
康正:中学时,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田径五项全能打破了广东省少年甲组的纪录,参加过全国大赛。我喜欢站在领奖台上的感觉。站在台上,向8万多人挥手致意,那种感觉——美!体育生涯塑造了我坚韧、顽强的性格,运动给人好胜的心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名。少年时期养成的这种性格、价值取向和处事方法,对我后来的拼搏影响很大。
我喜欢历史、地理、酷爱旅行。从小就有个梦想,要走遍全世界。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一放假,我就背着背包、骑着单车去各地旅行。因为我是老师,身上没有多少钱,一般都是骑单车,没坐过飞机和卧铺,而且每次都设计好路线图,一圈一圈地绕着走,我用了8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全中国。这以后,我又想周游全世界,但没有钱怎么游全世界啊?所以,我得赚钱。
教育在线:什么时候开始从商的?后来为什么会选择做教育?
康正:1992年,我辞去了教师的工作。有一天与几个同学聊天,打听到一个精品店的老板要出国,说有7000块钱的存货,希望抵给别人。我灵机一动,跟那个老板说:“我现在只有3000块钱,你抵给我,一个星期后我再给你4000元,你要相信我。”那个老板说:“好,明天就给你钥匙。”我当时很开心,精品店就这样开张了。后来某大学的MBA教材还选用了我的创业案例。店铺开张后我降价促销回笼资金,仅用了两天时间很快就把货一下子清出去了,回笼了6000多块钱。我用这6000块钱做本,每天骑着单车上货。当时周边学校的很多学生都喜欢我的精品,而且我卖得比较便宜,虽然赚得很少,但一周后,我的营业额就上万了,很快就把钱结清给了那个老板。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后来,公司发展越来越快,在香港、澳门注册了国际有限公司,全方位展开各种经营,经营家私、工艺品、舞台灯光、音响等。
康正:1999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号召企业家投资教育。恰好,我做过教师,又在商海打拼这么多年。也许学校、学生更需要我们这种做过老师,下过商海,又回到学校的人。最后,我卖掉三个厂子,投资办学,成立了广州维城科技专修学院,就这样,1999年以后我涉足教育了。
现在想来,除了政府鼓励办学之外,我本来就做过教师,对教育有无法割舍的情结,正是这种情结让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教育。
教育在线:办学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比较明显的阶段。现在的发展态势怎样?
康正:学校成立后,我们开始雄心勃勃地招生。但是,很无奈的是,政府号召我们办学,有机会让我们招生的时候,大学又扩招了。我们这类学校怎么能和大学竞争呢?第一学期我们只招了72个学生,很惨。但是,既然做了,亏本也得办下去。当时很多私立学校都关了门,我们还好,有一个企业撑着,不至于关门,就这样一直坚持办了下来。
2003年,国家政策允许民办专修学院申办普通高校,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申报了“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第一届学生招了860人,2014年学生达到12300人。
教育在线:用办企业的钱去支撑做教育,想到过失败吗?
康正:没有。我觉得坚强的信念很重要。1999年招生那么少,我都没有放弃,我有足够的承受力,这是做企业练出来的,也有天生的成分。当然,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没有承受力,没有责任感,没有信念怎么去做?这么多人跟着你,这么多学生指望着你,你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就像我独自旅行,走戈壁滩,攀珠穆朗玛峰,在缺氧的状况下爬到7100米,这种历练给了我的一个信念,认准的路就必须走到底。比如,我提出的“走向世界从这里开始”,创“涉外”品牌,就是要逼着自己走向世界。原来是我一个人周游世界,现在是带着集团、带着学校、带着学生走向世界。
世界有尽头涉外精神无止境
“泰国清迈—江苏常州、盐城—河南信阳—新加坡—北京—加拿大多伦多—广州—香港—澳门”这是康正2015年整个寒假期间的行程,在他的日程表上,从来都没有“休假”二字。他说“涉外宏图,只争朝夕”。
教育在线:对于您的坚守了近16年的教育事业蓝图,未来您有何设想?有哪些新的发展空间?
康正:中国涉外教育集团成立后,我们的运营框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框架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一、坚持“走向世界从这里开始”的基本理念,亦即中国涉外教育集团的所有产业发展方向都将指向涉外和国际接轨。
二、以涉外职业教育为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完善的产业链。以涉外职业教育为上游产业,以实习基地、产业联盟及幼儿教育和养老产业为主体,打造承接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平台,形成入学—境内外教育—就业的输入和输出通道。
三、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航空服务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城市轨道服务专业等成为热门专业。
四、学生教育以培养世界人为目标,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就业格局,亦即三分之一的学生到海外留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国内继续深造,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就业。
五、以设立华文学院为纽带,在五大洲设立华文学院,形成境内外互动的教育格局,把涉外打造成五颜六色的、共存的国际大家庭,扩大涉外教育产业的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标,涉外教育集团投资6亿元打造汤塘新校区,届时,学生规模将达到两万人,涉外学院将成为我国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名校。
教育在线:涉外学生对您“走向世界从这里开始”的办学理念认可吗?
康正:我个人觉得比较认可。涉外学生幸福指数比较高。我有一个口号:让你的个性在涉外张扬。涉外目前有55个社团,课外活动十分丰富,基本上只要是学生爱好的,都可以在社团里找到。每年新生入学或校庆演出,都是涉外的一大亮点,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因此,在涉外学习不寂寞。
涉外比较重视道德教育和品质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很频繁,参加过亚运会等多项社会公益活动,也多次获得奖项,因此,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比较强。
学院还做过很多善事,比如,《鲁豫有约》节目采访的残疾青年刘志勇报读了我校,这在国内高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院不仅免除了小勇的学费,还在生活、学习等多方面予以照顾,使得小勇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也彰显了涉外大爱无疆的精神。
涉外的学习很有特点,学习的知识比较实用,学生的资质社会认可,涉外学院的学生在企业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在全省名列前茅,2014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广东省同类学校排名第三。
此外,涉外的不少学生有出国见识的机会,去美国的学生说步入世界最发达的国家长了见识;到新加坡的学生说体会到了花园国度的美丽;到韩国的学生说初见“思密达”;到台湾的学生领略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总之,涉外的这些孩子未来一定会具有世界人的某些特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限人生有梦为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康正从小背诵的人生格言。他说,世上绝对没有太难的事,只要你去做。珠峰我也摇摇晃晃爬上去了,就看你有没有毅力。
教育在线:您的梦想是什么?
康正:我做教育的梦想,让涉外学生放眼世界,走向世界;让华文这面旗帜,插遍全世界!我坚信,再过十年到二十年,华文将成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之一。2010年涉外就创办了国际华文学院,通过了国家语委资质认证,获取了汉语口语水平测试考点的资格,打造了民办高校第一家华文学院,目前,这个项目正逐步在海外普及,我相信,十年后,涉外华文学院的旗帜一定会在五大洲飘扬。
我梦想做一个世界人,游遍世界。南极、北极我都去了。去北极点坐破冰船比较惊心动魄,看到了冰山,也看到了北极熊。离开北极点的时候,按照古老的习俗,全体成员将自己的愿望封存进“时间胶囊”,沉入冰海,也许千年或万年后这“时间胶囊”会重见天日,我无法设想那种穿越感会是什么样。
南极是没有人烟的,去南极,需要有很好的身体。为了去南极,我坚持锻炼了足足一两个月,把体重从150斤降到135斤。去南极后,我真切地感觉到,人的精神很重要,人一定要有梦想,任何东西只要你持之以恒去做,就会有结果。譬如去南极,很多人都梦想过,但是,我坚持,我实现了。
到南极后,船长问我们敢不敢下冰海,他说在南极还没人敢跳进冰海里。我是第一个报名的,南极的水温在零度以下,跳下去的感觉就像一万支钢针一下子刺到脑袋和全身,让人窒息。后来船长给我办了证书,证书上写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话:“在一个荒凉的地方,一个荒唐的人做了一件荒唐的事。”
有人问我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我说奔月。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实现,走完南极和北极,发现其实世界很渺小,精神才是最伟大的。
涉外需要一种精神,需要梦想,需要坚持,需要拼搏。如果没有梦想,没有团队的坚持和拼搏,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坚定地认为,涉外的梦想不是我个人的,是涉外集团的、是涉外学院的、是涉外所有人共同期待的。万人同做一个梦,这个梦实现起来还遥远吗?!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2015年3月13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