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为缺少机会的人创造机遇(1 / 1)

——走近黄玉林

水墨

10年前,倾其所有创办民办高校,10年后,投资6.5亿元打造“中国山水园林高校”。黄玉林讲起话来依然是那么朴实。在《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举办的“天下讲堂”延安行的课堂,所有教师都为眼前这个热爱教育、投身教育、奉献教育的实干家坎坷的求学经历所吸引。

黄玉林说,今天当他站在一所22000人的民办高校前被问及当初缘何要搞民办教育的时候,他会告诉对方自己当年那无书可读的苦楚和考上大学以后的珍惜。他说,由于出身不好,自己差点错失了就读高中的机会,是乡里的公社书记看在他第一名的成绩为他特别争取了读高中的名额。而这个名额改变了他的一生。

至今,他仍对高中临毕业时的一个画面记忆犹新:“那时中学校长坐着拖拉机来到我家门口,喊着我的名字:‘黄玉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年可以考大学了!’刹那,一种很复杂的感受忽然向我袭来。”黄玉林说这不是激动,而是一种美好生活就要展开的狂喜和想要抓住却不知道能否抓住的不确定感。1978年,黄玉林以6分之差落榜,1979年当他接到赣州师范的录取通知单时,激动异常。“我终于可以上大学了!”黄玉林说,那时的自己比周围任何人都要更加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习。“在上大学的那两年,我从来没有过午休,从来没有晚上12点前睡过觉。”

比起那些早早失学的同学黄玉林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当他用从不停滞的努力换来全优的毕业成绩时,他发现自己人生的轨迹彻底改变了。而他的同学们,却仍然要像自己的父辈那样不得不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其实我身边有很多同学要比我优秀。”黄玉林回忆,当初自己的同学中有数学比自己好的,也有语文比自己好的,然而,是贫穷让他们早早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办教育的,就是要给这样缺少机会的人创造机会!”黄玉林如此解说自己投身教育事业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也是创造其他公平的前提。”他说,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甚至没有好的老师教他们功课,也没有渠道获取各种信息。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农村青年却能在全国同一张考卷中脱颖而出,获得升学的机会实在是极其不易。“即使是那些以微弱差距落榜的也有不差的基础素质。”黄玉林强调,每年中国都有近500万的高考落榜生,其中很多来自农村。“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这些孩子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却没有一专之能、一技之长,落榜之后,许多人即使是再次复读也难以圆梦大学。这些学生无论是回乡建设农村,还是进城谋职,普遍缺乏应有的职业能力。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乃至通过自身命运的改变来影响整个家庭,将是极其困难之事。而这却是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真真切切的指望。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圆梦大学”是黄玉林的一个雄心壮志。而这种雄心仅仅来源于他少时异常艰难的求学经历和对于身边无数个曾像他一样却没有他那么幸运的农村青年教育命运。他说,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让这些落榜的孩子得到一样的关注与成长。”是深深根植在心底的情结,也是他为何一路走来,不停不歇的原因。

“办教育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善举。”黄玉林说,培养一个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比赚十万、百万都更有意义。十万、百万转眼可以花完,而人才,却可以不断地创造出十万、百万。“为农村孩子做一点事,这是自己的责任。”——黄玉林再三强调。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8年9月10日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