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教育在我心中像一盏灯(1 / 1)

——走近俞建明

修菁

干自己熟悉又喜欢的事,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干好

办民办教育,俞建明是有信心的。这种信心来自10余年一线教学和基层实践的经验,也来自对教育的热爱。他说当初之所以会接受朋友的邀请,辞去公职,投身民办教育,就是因为他相信“干自己熟悉又喜欢的事,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干好。”今年是他投身教育行业第30个年头,教育在他心中就像一盏灯,自己很享受点亮学生心头那一盏灯的价值感。

教育在线:您曾说,当初如投身于其他行业,很可能会以失败收场。对于办教育,您怎么会这么自信?

俞建明:选择从事教育行业的这份自信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20世纪80年代末我所在的学校承担了农村初中校长轮训任务,我被指派担任轮训班班主任,使我有机会了解了浙江落后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其实浙江的教育同样是不均衡的。1990—1992年,在浙江省教育厅老厅长肖文同志的指导下,我承担了浙江省“八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如何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验工作,挂职蹲点云和县赤石乡中心学校,两年的实验取得了积极成果,使我对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有了新的深刻认识。1992年年初我被借调到浙江燎原科技公司,负责公司经营业务,经常往返于深圳,一年多的时间,即使自己用尽了社会资源,但公司经营始终很不景气,说实话我也不习惯当时商场里的那一套,从农村教育课题实验到深圳经商再回到办公室,我坐不住了,我不想就此消磨时间,在朋友的邀请下,我辞职参加杭州国际高级职业技术专修学院的筹建工作,1994年9月我们开设了外贸英语自考全日制助学班,拉开了浙江自考全日制助学的序幕。干自己熟悉的事,干自己喜欢的事,干有意义的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干好,这就是当时我真实的心理。

教育在线:从1982年毕业留校执教算起,今年是您从业教育行业整整30个年头。从起初公办大学的一名教师到今天自己创办学院的院长,教育在您心中是怎样一个位置?

俞建明: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无论公办、民办,无论乡村中心学校、高等院校,我都经历了,尤其是从事民办教育20年,教育在我心中就像一盏灯,学校的核心作用就是要点亮每一个学生心头那一盏灯。我感触最深的是,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不经意的几句话却触发了学生的智慧,唤醒了学生的灵感,并由此影响他的一生。2000级有一位四川德阳的学生来新世纪学院读工商管理自考专业,我在这个班任教《公共关系学》,可以说就是这门课中看似很平常的一些话影响了这位学生,引导他毕业后回家乡,在西南地区开辟企业顾问咨询公司,现在这个学生被清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他的著作《管人不如管环境》也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他讲述了在杭州求学期间我对他人生的影响。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和教育的价值。所以,不管事务多么繁忙,给学生“上课”这一习惯我一直坚持着。

现行的自考制度不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就没有出路

现行对自考学校“既要马儿壮,又要不吃草”的政策态度,俞建明显然有些不满。他认为,“现行的自考制度不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就没有出路。”但同时他又从另一维度来看自考助学院校的作用和价值,“我们给最需要教育的群体以教育的机会,我们为学业薄弱学生如何再教育、并愿意接受教育留下了经验。”

教育在线:浙江新世纪经贸专修学院曾前后三迁其址,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哪些比较明显的阶段?现在发展的态势怎样?

俞建明:新世纪学院的发展三迁其址是有特殊背景的,究其原因是不断加剧的对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歧视所致。浙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祥地、也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但对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比较保守。其一,从教育政策法规层面提出民办学校必须具有自有土地和校舍,但没有相应土地政策的配套;其二,原本可以租用的闲置厂房由于税收和社会综合治理的原因也被迫叫停;其三,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禁止租用中小学校舍办学的规定。现行国家对专修学院这一类民办学校的政策特点是“既要马儿壮,又要马儿不吃草”,有许多学校就此倒闭。

但经历了发展中三迁其址的困境,我们终于挺过来了,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学校走得越来越踏实。现在学校处于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形成了以自考全日制助学为主业,以中小学教育和国际教育培训为支撑,以高品质教育为目标,由独立法人学校结成的“浙江新世纪教育学团”,抱团联合,这应该是未来中国非学历高等教育生存、发展的崭新模式。

教育在线:我注意到您在去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考分会年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现行的自学考试制度不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就没有出路。”您所说的“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具体是指什么样的改革?

俞建明:“现行的自学考试制度不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就没有出路”这一观点是自考分会老会长杨学为先生在2011年的年会上提出来的。杨先生指出:“自考制度是不会消亡的,但自考制度必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所谓“脱胎换骨”,从育人规律和社会需求出发,我们主张自考应由国家统一考试向考试与多种学分认证方式结合的方向发展,认证机构直接承认课程学分,减免统考门数;由自考助学院校向区域性示范学习服务中心转化;自考生考籍档案由终身学习账户代替;自考专业管理模式向完全学分制与课程管理模式的结合转变,适度增加校本教程和乡土教材比重;自考由现行的学科知识+纸笔考试转向专业知识技能与多元评价的结合;改变松散的管理制度,建立电子化和网络化的管理体系,使自考真正回归开放式高等教育制度,使自考更好地发挥国家权威考试平台在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在线:投身民办教育20年,您认为自己为中国教育带来了什么?

俞建明:如果说这些年为教育做了些事,那就是在探索学业薄弱学生的教育问题方面积累了经验。这些年来我们关注的是被社会遗忘的群体,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2008年来我院有53000多人次报考了147500多门次的自考课程,同时还接受了成人高等教育,有90%左右的学生获得国家认可的大专或本科学历文凭,有4000多人参加了业余党校培训,有近400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践告诉我要让学生改变学业落后的现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信仰之火,点亮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灯,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开窍。

对国家的教育制度问题我不妄加评论,但在实践中确实有些想不通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学校有一批在被大家认定为“差生”的学生,甚至连家长都不抱太大希望了,送到我们学院,不仅学业成功了,还入团、入党,整个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毕业后又能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这究竟是我们的公办学校教育制度出了问题,还是学校教育或学生本身的问题?

自考学校和学生需要社会认可和尊重

谈到对自学考试教育外部环境的期许,俞建明说,期许外界不要用异样的眼光、怀疑的态度看待自考生和开展自学考试助学的学校。

教育在线:自2009年开始您的教育板块延伸到了义务教育阶段,未来您对这一板块的事业有何设想?

俞建明:我想这一辈子除了办民办学校,不会再有其他选择,对于未来我想做五件事。一是把新世纪学院办成与国际接轨的精品自考助学院校;二是顺应城镇化建设要求,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在杭州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建设一批“英才”连锁品牌中小学、幼儿园;三是把已经建立的文化创意投资公司和新加坡半岛国际教育集团办好,不断地为学校输血;四是建立英才新教育讲习所,面向国内“富二代”开设系列立志培训课程,满足学生求知需要;五是围绕学业落后群体的教育问题著书立说。

教育在线:您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环境是什么样的?

俞建明:我对理想的教育环境没有太多的奢望,我只希望不要把我们的老师当作一种社会包袱;不要用异样的眼光、怀疑的态度评判我们的工作,我们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合法的法人组织希望享有平等和尊严。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3年6月26日C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