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星增
修菁
面对生源不饱和、招生数量连年下滑的困局,国内众多民办高校选择的是稳规模、抓内功,上海建桥学院则逆势而上,今年年底建桥新校区将破土动工。建桥学院的信心、勇气哪里来?
办大学,源自母亲的愿望
周星增1992年从温州大学辞职创办企业,获得“第一桶金”。一次回乡与母亲的对话,让周星增决心投资创办大学、养老院。
教育在线:投身教育的机缘有好多种,比如,恰逢国家出台利好政策,认为这一领域有机会;比如,办一所学校,是心中一直的梦想;比如,有过切身之感,想实现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你属于哪一种?是什么契机让你决定投身民办高等教育?
周星增:我办大学源自和母亲的一次对话。当年我在温州大学执教,担任财会专业负责人,把曾经最薄弱的专业办成最红火的专业,温大还准备提拔我当副系主任赴德国深造。事业上一帆风顺,但经济上还是很清贫的。有一件事给我的刺激很大:学校分了一套房子,我交了一万多元钱,当时就花光了我们夫妻俩所有的积蓄,房子装修的钱还是父母兄弟姐妹们凑的。这件事让我觉得自己很窝囊,于是决定离开学校,出来做生意,多赚钱改善生活,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后来,我办企业赚了不少钱。但我发现,母亲平时仍然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修桥铺路、资助乡邻。这一度让我的努力失去了动力。一次回乡,我问母亲,我做什么事最让她骄傲?母亲说,当年我考上大学,后来又当大学教师,这是最让她骄傲的。“你要是很有钱,就给孩子们办一所大学,给老人们办养老院吧……”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受益者,是我们乡里第一个大学生,那届有90多人,就我一个人考上了大学。我能深深体会到,考上大学给一个家庭带来的荣耀。尽管现在高校都扩招了,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家长想让孩子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多收一个孩子,就安定了一个家庭啊!
教育在线:既然你对教育很有感情,自己也做过多年高校教师。自己办学校,怎么不选择亲自做校长而做了董事长?
周星增:我自己不当校长,一是考虑到做企业是我的特长,二是虽然我懂教育,但毕竟自己没做过校长,管理学校还是得专业人士来,学校还得靠专家来办。上海有丰富的专家资源。我们学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全权负责制。办大学很费钱的,我也得全力去挣钱、筹钱。
建桥的目标是“大学”
办学校不像办酒店,想不干就不干了。周星增意识到,办学校更要有长远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对拿文凭的学生负责任。为此,他希望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把建桥学院各方面搞得更好一点。
教育在线:我们注意到,即将于今年年底开工建设的建桥学院临港新校区比现校区扩大了近一倍。在民办高校生源普遍下降,大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建桥学院哪来的信心和勇气来扩容?
周星增:我们扩建新校区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想把建桥学院各方面都推上新的高度,另一方面是想让建桥学院升格为大学。办大学,占地面积、行政用地面积等都有硬性要求,根据现行规定,学院占地要达到500亩,大学要达到800亩。建桥学院现在的校区面积是487亩。扩建新校区,就有条件办建桥大学。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硬性规定是否可以根据现实国情、国际惯例多留一些弹性?为什么大学校园就一定要800亩呢?为什么不能更加注重办学内涵、办学效益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发展的大趋势。土地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我们还处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教育在线:刚才你提到,希望能把建桥学院各方面工作再推上一个新高度。能否具体说明一下,希望建桥学院哪些方面再好一些?建桥学院未来发展的目标是怎样的?
周星增:我给建桥学院未来十年定了三大目标:建立硕士点、深度国际合作、升格为大学。我希望能吸引更多外资投入,把办学条件、教师质量再提高一点。
教育在线:说到教学质量,我看学院对外发布的统计数字说,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在公办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都不乐观的情况下,你们如何做到这样高的就业率?
周星增:公办高校的学生不一定是他找不到工作,而是有些工作他不愿去做罢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心态好,脚踏实地,不像公办学校一些学生那样好高骛远。我总是和学生说,父母供你们出来读书不容易,你们先不要去想“做国家的栋梁”那么大的宏愿,首先要做“家里的栋梁”“单位的栋梁”。我们学校学生参与每年义务献血、西部支教、世博会志愿者的很多很多,他们乐于奉献、乐于服务他人,也是一种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尊重、被社会认可的愿望。一个人,最怕的是不相信明天,自暴自弃。我经常听到用人单位对我们说,你们的学生比某些重点大学的学生都好用。听到这样的反馈,我很欣慰。还有,建桥高就业率背后的支撑,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老师从课程安排、教学设计、实习实训指导等各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需求,教务、人事部门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奖励、晋升,等等,都要听取学生的评价。临港新校区规划的风格定位与功能设计,在专家把关的基础上,我们都公开征求广大学生的建议,让他们投票,参与校务决策。
民办教育前景看好 但还需体制机制创新
周星增呼吁,民办教育急需体制机制的创新。他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只有给民办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包括招生自主权、专业设置自主权,民办学校才可能走出办学特色明显的创新之路来。
教育在线:做了12年民办教育,你觉得自己得到的回报是什么?
周星增:2001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曾庆红同志视察建桥,他也问我类似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办大学得不到什么回报,从硬件到软件都需要长期源源不断地投入。但如果从精神角度来看,我已经得到丰厚的“回报”了,社会各方面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很大的肯定。建桥已培养了2万多名毕业生,遍布长三角各企事业单位,不少人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栋梁,获得各种奖励。想到这些我就很开心,这种自豪感、幸福感、满足感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教育在线:一路走来,你觉得与同龄企业家相比,你的优势在哪里?
周星增:各人都有各人的优势,我分析了一下,自己这些年走得比较好,可能还是和自己当年接受高等教育有关。良好的教育对一个人理想信念、行为修养、眼界胸怀、道德标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好多温州企业家挣了钱,不知道干什么好了,有的没有了挣钱的动力,有的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我想,这和受教育少有关系。信心、信念、方向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很重要。同时,因为我在办大学,做教育方面的事,也“逼”得我自己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一点,自我要求也更高一点。
教育在线:对民办高校未来的前景,你持什么态度?
周星增:从长远来看,民办教育前景看好。但从眼下具体情况来谈,不容乐观。民办大学表面看起来一片太平,但实际已经到了新的关键期或转型期,挑战与危机不少。办学成本不断上升,学生的学费这七八年都没有“涨”了。以前民办高校靠高薪吸引优秀老师,现在国家加大对公办学校的投入,公办学校教师的薪水大幅度上调,民办高校几乎成了优秀教师的“跳板”,老师在我们这儿评上职称,就去公办学校了。民办学校很难留住人才。这涉及内外部环境的问题。
教育在线:说到办学的外部环境,你希望得到国家的哪些支持?
周星增:国家期待民办教育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要给民办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现在民办学校受到的各种干预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提到应给民办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可是我们现在的招生指标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专业设置也只能在规定的本科院校专业目录里选择。事实上,主管部门可以给民办高校多一些自主权,去行政化,让市场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只有充分向民办学校放权,民办学校才可能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提高办学效益,真正办出特色、富有创新活力。希望民办高校的发展氛围今后能更好一点。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2012年12月26日C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