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教育需要慢慢来(1 / 1)

——访陈艺东

李雪然

从大学教师、证券公司高管,到现在的民办教育机构领军人,陈艺东的职业生涯有过几次转型,当下这份事业是她最为热爱和痴迷的。

投身教育领域15年,能坚持做下来,她说,一源于自己确实喜欢孩子,二来在与孩子们的相伴中,自己也收获了成长——获得了在当下这个时代难得的“慢心态”、不疾不徐的“匠人”心态。

一切根源于对孩子的理解

多年代理国际知名教育品牌,让蕃茄田艺术的创始团队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内接触到国际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的人之一。“蕃茄田艺术的创立和成长,都建立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理解和尊重之上。”

教育在线:2010年创立“蕃茄田艺术”,在国内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算不上早,但如今却享誉业界。当年如何想到要创立蕃茄田艺术?

陈艺东:蕃茄田艺术是精中集团旗下品牌。精中集团进入儿童教育领域是从代理金宝贝等知名教育品牌开始的,蕃茄田艺术的创始团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较早接触到国际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一群人。在这个过程中,从对儿童心智、认知、体格发育成长的规律和需求的理解出发,我们认识到早期的创意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教讲敏感期,也就是说孩子在某些特定年龄阶段特别适合发展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抓住这些敏感期,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引,在孩子能力的培养上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3~8岁,正是孩子好奇心特别强烈,想象力格外丰富的时候,蕃茄田艺术在这样的关键阶段切入,就可以及时带给孩子们需要的帮助,激发他们的潜能;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创办并发展起了蕃茄田艺术。

教育在线:在艺术教育的大门类中,蕃茄田艺术为何选取了美术教育?对于美术教育,蕃茄田艺术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

陈艺东:蕃茄田艺术的课程分为立体和平面。研究显示,3~5岁是孩子最有美术天分的时期,会本能地喜欢涂涂画画。或许在成人看来,他们画得不够规范、不够美,但这就是他们的感受和想法的图像语言的表达,所以,在艺术教育各门类中,画画、涂鸦对孩子来说,是最易接受、不易产生排斥感的。像钢琴、小提琴这样的演奏型乐器,需要经过很长的演奏技巧学习,才能享受演奏乐器的乐趣,而绘画,则只需要拿起一支笔,或像原始人一样,捡起一块石头就可以开始抒发感情、表达自我了。

谈到美术教育理念,我们认为,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超越单纯的技法学习的教育的载体,通过这一教育载体,最终培养孩子的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如观察、思考、合作、口头表达、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们注重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不是以结果为目的。上课时,我们不会让孩子通过临摹来创作,而是会先让孩子观察实物图像,或由老师结合当天课的主题,做各种造型演示,然后引导孩子思考,最终由孩子用图画将自己的观察、理解表达出来。同时,每节课后我们会让孩子与家长分享他们的作品,告诉大家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家长也可以理解到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他的思考和选择,而不是单纯地根据画面来判断作品的好坏。在分享过程中,孩子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也得到无形的提高,“我甚至不知道你们教了些什么,但我的女儿来这里上课后变得自信、活泼开朗了,也更愿意表达自己了。”这是一位8岁的女孩妈妈写给我们的课后评价,也能够生动地说明我们的教育所涵盖的内容。

艺术教育应融入每个家庭

教育在线:一定要拥抱时代、引领当下时代的家长,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引导者和陪伴者,是陈艺东与教育行业相拥之初就立下的愿想。做了十多年的儿童教育,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艺东:记得2005年我初为人母转变行业进入早教领域的时候,很多人不以为然,对我说:孩子需要早教吗?那么小的一个小人,懂什么?我却不这么认为,早教其实并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教育家长,希望透过对家长的影响,协助孩子的成长。而早教中心的作用,是帮助家长更专业地去了解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一直强调,我们是引导者也是支持者,孩子在什么阶段需要什么,我们给他协助。同时,我们强调学习应该是启发式的、自主性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创新和学习能力。现在很多年轻的家长都开始认同我这个观点。这也是做教育十年,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普及教育,普及每个家庭,成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的教育。

教育在线:创办春、夏、秋、冬不同主题的面向全国儿童的艺术创作活动和主题研讨会,也源于这样的愿景:让更多的家长、社会舆论关注孩子通过艺术载体而获得的身心灵的成长,而不是过于关注“技法”“名次”本身?

陈艺东:是的。比如我们的“春创”活动的名字叫:蕃茄田艺术全国创作奖,是“奖”,不是“赛”。我们不提倡比赛,认为创作只有“唯一”,没有“第一”。创办这样一个活动,是想让更多的孩子在参与过程中,灵感得到激发,内心的多彩世界能得到出口表达,在获得创作的成就感的同时,也在与其他小朋友的合作中学会沟通、协调的能力。

2014年我们举办第一届春创活动的主题是“轰·我的移动城堡”。透过这样一个主题,我们想带孩子探究“家”是什么,并告诉孩子“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家就是你的移动城堡,所以不要觉得孤单”。那次活动,我们请了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合作发展中心的一位老师来做评委。回去后,他把这次活动向同事们做了分享。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你们做的事情太棒了,希望有一天这个活动可以成为全球小朋友一起参与的活动。这恰恰也是我的愿景。去年春创作品展上发生的一件事,也让我更加坚信从事艺术教育这一事业的价值。

去年作品展上,我发现一个孩子的画上有个洞,就询问同事怎么不小心把孩子的画弄坏了。那位同事却讲了一番让我至今想来都很感动的话。这个洞是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戳的,但画画的那位小朋友闻知后说,没有关系的,这可以当作我的桃花源的入口,我下次来,万一迷路了,就可以从这个口进去。你看,艺术带给孩子的,真的可以超越一幅画一件作品本身。

我们举办这一系列活动的目的,就是想吸引更多人参与、关注到儿童艺术教育中来。我相信做教育是细水长流的事情,通过慢慢做、坚持做、重复做,一定会成功的。现在我们做的事情已经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并参与进来。

以孩子为本,做不功利的教育

从投入教育行业的第一天起,陈艺东就给自己立下从业准则:一定要怀着一颗“利他”之心,从事教育工作。“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机构,没有利他之心,不能走远,也赢不来口碑。”

教育在线:您的谈话中,几个关键词给我印记深刻:眼界、心胸、使命感。从什么时候您开始关注这几点?

陈艺东:作为教育人,我认为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只有开放,才能进步,也会让整个行业受益。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有“利他”之心,要凡事首先从孩子的角度去想。比如我们是艺术类教育机构,教师都是艺术院校毕业的,我经常和他们说,你们身上带着很宝贵的艺术工作者的特质和创作的心态,这些对孩子的艺术学习都会有很好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你们也一定要心中有孩子、时刻以“师者”的心态要求自己。我们机构现在在进行的“教学艺术家”项目尝试,也是希望在支持老师们艺术创作的同时,也让他们能成为好的“师者”。

不管是一个个体还是一个机构,如果没有“利他”之心,是走不长远的。未来,我们希望为有志于投入儿童美术教育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发展通道,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进入这个领域、这个行业。

我一直跟我的儿子说,有能力的人才能去照顾、帮助别人。同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一定是懂得回馈的,也只有到了那一天,才说明我们真正有能力了。对于未来的事业愿景,我还想设立一个艺术教育推广基金。通过这一基金,一来资助偏远地区的教师进行艺术课的专业业务培训,二来为想要来华进行艺术教育公益教学的艺术家出路费。这是我当下最想做还未做,但未来一定会慢慢实现的一件事情。

教育在线:对于民营艺术教育机构的未来,你怎么看?

陈艺东:对于艺术教育机构的未来,我是充满信心的。一来,国家对美育越来越重视,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二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看,对美的追求也已慢慢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的细微环节中。

总之,艺术教育关系国家未来的创新能力,蕃茄田艺术一直在从事的艺术教育和普及工作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民营艺术教育机构加入这个行列中来,我们充满信心。

(修菁参与修订,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5年10月14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