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做有职业经理人素养的教育企业家(1 / 1)

——走近张熙

解艳华 甄晓燕

追求契约化精神 对顾客负责

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身份在张熙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契约化精神”的烙印,追求创新的不安分基因又促使他的职业生涯易辙而行,然而无论在哪个轨道上,都没改变张熙“要么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到更好”的人生信条。

教育在线:从你的履历上看,工作更换较频繁?

张熙:是的。换过几家企业,但更重要的是希望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可持续的工作,创业对我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我喜欢自由,同时也希望为社会、为自己创造一些不同的东西。人人都要有追求,我做事情有一个原则,要么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到更好。我相信在我工作过的企业我还是创造过很多的不同,因为我喜欢挑战,我不想做安分守己的人。

教育在线:经历这么多行业,当初为何选择教育培训行业并在上海创业?

张熙:我回国在英孚教育担任了两年的中国区总经理后开始创办精锐,当时觉得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有很大的潜力。教育公平的问题催生了择校热和大家对优质资源的竞争,比如北京大学在外地的招生可以说是万里挑一,而在北京是万分之一百,上海的复旦大学更甚,近一半是本地生源。我相信,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教育培训业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从整体上看,教育行业发展还很粗糙。上海当时没有教育培训领军品牌,但市场容量很大,从战略角度来说选择上海比较合适,再加上上海的特殊性,上海的消费者对细节更加关注,对顾客体验比较看重,这也是我比较看重的。

教育在线:丰富的经历,给你自己打上了什么样的烙印?

张熙:还是有很强的职业化根基吧,比如我觉得人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契约化精神,做企业就要对顾客负责,因此一定要脚踏实地,少讲一点大道理,多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现在整个社会都有点浮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很重要。教育培训业拼的是管理,我们从第一天就开始规范化运作,我始终相信建立一套好的体系和制度是很重要的。

“精锐之道”有备而来

和众多从野蛮生长、滚动发展逐步走向正规的教育机构不同,精锐教育自创立之初便伴资本的注入。张熙说,创业,他是带着完备的商业计划书有备而来。

教育在线:精锐创立仅有5年,已经在全国开设有100多家学习中心,在职员工数千人,比起同类教育机构,精锐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侧目,你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张熙:精锐从一开始战略布局定位就很高,目标是打造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包括整个管控体系、审计等,我们都是按照一流国际化的公司标准要求自己。

很多教育企业创办开始出于偶然,更多是为了谋求生存,做好了,越做越顺才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刻意而为之,是认真研究了这个行业后才开始进入——有备而来。因此,高起点,目标明确,发展就比较顺利。当然,这需要有很大的投入,关键在有没有兴趣去做。

教育在线:当初被风投看中的是什么?

张熙:首先应该是自己想做点事情,然后有一定的战略性,想清楚了商业模式。风投考量我们的是想法、商业计划书、市场的潜力,就是在判断我们的未来。已经成功的企业不需要别人投资,风投都是投还处于很雏形早期发展的企业,这个时候他们看重的就是梦想和计划。

教育在线:资本的本性具有逐利性,早期就有资本投入,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更多制约吗?

张熙:投资方并没有过多干预企业的发展,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们已经进行过几轮融资,投资方之前也做过了解,双方本着相互信任的原则合作,因为我们做事情比较公开透明。所有好的、不好的事情都会与投资方分享。而投资方主要为我们提供资金和建议,碰到困难也会给我们帮助,他们肯定是希望我们扩张,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比风投要高得多,我们每年有300%的增长率,并不是风投要求,而是我们自己要求自己,要做就做到更好。

教育在线:在教育培训行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的环境下,精锐教育迅速发展,经历了哪些考验?

张熙:考验很多,现在大家都在讲中小企业生存的困难,这种小企业的困难我们都经历过。实际上,最大还是“人”的考验。教育行业主要靠人,能否找到好的管理人员很重要。其次,教育行业对规范管理要求还是相对较高的。

教育在线:教育培训行业人才流失率很高,精锐在吸引和留住员工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熙: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建立一个互补型的团队,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精锐非常强调企业文化的力量,我们叫精锐之道CEIT(Customer focus一切为了孩子;Execution执行力;Innovation创新精神;Teamwork 团队合作)。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出要成为最受尊敬的品牌,因为我们是一个人员密集型行业,统一文化价值观很重要。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具备两点:一、统一价值观;二、不断创新的精神。我们每个季度都会针对企业文化召开学习会,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精锐之道”做得好不好,哪些好,哪些需要改进,这对强化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两年前开始,我们会在年底给优秀员工发奖金,同时会将一部分寄给他们父母,这对企业来说,会具有更大的向心力,更有人情味。

另外,我们一开始便很注重研发,自己研发讲义库、培训老师和学生的方法;建立精锐教育管理学院,就是自己的企业大学,为自己培养管理人才,因为这是个人员密集型的行业,对管理要求很高。

教育在线:随着企业的壮大,精锐有考虑上市吗?

张熙:有考虑。但我觉得一个好的企业与上不上市没有关系。上市有两点,一是企业缺钱,一是投资人为了套现。我们肯定要上市的,因为有这么多的风投,他们是要退出的,但我们不会把上市作为终极目标,首先还是希望建立起一个伟大的成功的企业。

教育在线:精锐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教育培训行业正在经历从作坊式的运营模式到品牌、内涵时代的嬗变,你有着国际企业的从业经历,对教育品牌如何理解?

张熙:真正的品牌不是说做大就好,而是要将各方面都做得很好。所有的品牌最终都是让客户满意,不是说教育有什么特别。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有契约精神。教育对人类、对国家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教育企业来说,首先它是个企业,第一要务是对顾客负责,生产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了客户,总有一些行业很高深,总有一些行业看起来不一定很高尚,但不一定不重要。

创业最重要在于是否有足够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更多的是以结果为导向,思路非常的开阔。愿意去开拓愿意去创新,也愿意去冒风险。”如果一定要给自己定位,张熙说,他应该是有职业经理人素养、“企业家精神”的教育企业家。

教育在线:感觉你更多的是从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度去经营这个企业,眼界很开阔,站位很高。

张熙:这没有什么不好,职业经理人并不是都没有“企业家精神”。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成功的人要么是有职业经理人操守的企业家,要么是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像通用电气的CEO杰克韦尔奇具有很强的“企业家精神”,他在通用进行了很多创新;乔布斯最后回到苹果,也是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回去的。所以重要的是有没有“企业家精神”,和身份没关系。职业经理人很可能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也可能没有“企业家精神”。

教育在线:职业经理人素养与“企业家精神”有什么不同?

张熙:职业经理人更多是具备专业素养,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体系化、制度化的东西比较了解,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一定有“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也并非企业家才有,人人都可以有。所谓“企业家精神”更多的是以结果为导向,思路非常的开阔;愿意去开拓愿意去创新,也愿意去冒风险,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没有风险的。所以创业第一重要的还是在于他们有没有足够的“企业家精神”。

教育在线:有业内人士说,教育机构的领军人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是企业家,最后再成为战略家,你怎么看?

张熙:我们是教育界的创新者,一定要叫“家”的话,都还不是教育家,是教育企业家,我们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不要轻易地被定义为教育家。最好首先做出了一些对教育事业有重大影响的事情,留给后人去评价是不是教育家,我觉得教育家这个定位还是很高的。

教育在线:对培训行业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张熙:首先希望政府能支持行业的发展,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培训市场,是美国加欧洲的总和。而国外的教育培训产业还没有中国发达,中国因为教育产业化,市场竞争比国外更加激烈。中国的私立教育有非常大的机会能在世界称雄,未来是可以向全球进行扩张的,而且这就是在未来20年肯定会发生的事情。如果政府愿意支持,未来这个产业可能实现全球称霸。

但目前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顾客和员工负责,尤其要自律。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2年6月27日C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