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1 / 1)

——中关村狂人纪世瀛的理想意境

贺春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究竟是什么滋味?这个问题曾一次次唤起纪世瀛的万千感慨,但并不影响他的选择。

1983年10月23日,纪世瀛和同事走出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创办了中国较早意义上的民营科技企业。从此,一支又一支科技“游击队”迈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高墙,把科学变成技术,又把技术变成产业。中关村也由短短的“电子一条街”,逐步成长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园区。对创业初期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60多岁的纪世瀛记忆犹新:我们被查过账,被封过门,被盯过梢,被立案调查过,曾被看成“二道贩子”,难登大雅之堂。作为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第一代创始人,纪世瀛亲身经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从萌芽、发展乃至形成规模的全过程。而今,纪世瀛作为“中关村第一闯将”被人记忆,而其在企业经营和财富积聚上似乎算不上显赫。

20年后,21世纪伊始,纪世瀛特别选择在同一天,也就是2003年的10月23日请了教育部的几个领导见证,宣布自己要进入民办教育界。因为20年的创业史让纪世瀛痛彻心扉的体验了中国人才之缺、企业界人才之缺,同时,纪世瀛坚信,真正的企业实战人才是书斋里培养不出来的,而中国上亿的人口包袱要转化为人力资源仅靠大墙内的教育也是不可行的。

纪世瀛创办的北京世纪英才学院强调“由将军教打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理论中讲实践,在实践中求理论”。他提出了“四联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实践派(著名企业家登台主讲)、学院派(著名经济学家及教授)、外教派(国际著名工商管理教授)、国学派(中华传统文化专家教授),他希望古今中外、全面教练,使企业家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打造企业界的“黄埔军校”,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群体和顶级决策者的目标。

而纪世瀛的理想其实不在于经营一所学校。“教育,太保守了,我不求什么,就是希望冲击一下这块堡垒。”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让纪世瀛振奋,在学院第二期MBA研究班开学仪式上,纪世瀛特别做了“人才战略、强国之本”的讲话。“我这人不是那种看见文件就激动的人。而在看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以及决定后,我真是很激动。12月26日是中国最伟大的人才的诞辰,在这天发表人才工作的决定有没有特别的意思,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这个日子的时候,突然想起:中国最大的人才是谁?毛泽东!一个师范生!而110年后的这一天,党提出了‘四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地位,这个事情开辟了中国人才观的新纪元。”

“教育不改革,中国没希望。改革的思路虽然千头万绪,但我的基本建议是从民办教育切入搞一次教育革新的大胆尝试。”

“历来的改革都是从体制外开始的,自己否定自己很难,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想改很难,不管是教育的、科技的。教育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对民办教育支持的热度不够、政策不活,很难使民办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已经公布很长时间了,民办高校连个名字都不能和公办的高校平等,必须要加上研修等字样,以表示它们是民办的,这不是一种歧视吗?”

在纪世瀛看来,中央人才会议标志着民办教育的战略机遇期到了。实际上教育有两块主要阵地:一块是大墙内,一块就是大墙外。大墙外就是民办教育的天地。“十几亿人的教育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不可能完全依靠大墙内的教育,所以民办教育大有希望。”“我们教育改革的另一项任务就是拆墙,不是把大学的围墙拆掉,而是要打破墙内墙外的隔阂,冲破这个大墙,把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结合起来。总之,呆板的传统的教育时代该结束了!教育应当革命!民办教育则将成为教育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主力军。”

有一个学生送的普普通通的小镜框被纪世瀛一直珍藏,虽然忙碌,还是特别拿出给记者看。一个在花丛中微笑的邓小平的像。下面写着:“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今年62岁的纪世瀛自述“浑身是病”,但依然“上蹿下跳”,“我主张先做狂人,再聚拢能人,最后做好人。”

经常有亲人劝他放慢脚步,“缺了你,世界照样转”。记者面前饱经沧桑的纪世瀛自然深谙这个道理,但他也知道,路是一定要人走的,而他,有勇气做这样的先锋甚至先烈。“改革必须要有一批勇敢分子,当年一批有超前意识和现代思维的知识分子,突破原有的科技体制,开创了一条民营体制的道路。他们下海之初,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深渊和火坑,历经磨难、久经风雨,才有今天中关村的火爆局面。”“作为一个人,如果不能为社会发展做些贡献,和动物有什么两样,它觅食,你揽人民币。不同的人生观有不同的追求,挣很多钱也不一定有价值。”

今天,萦绕在纪世瀛脑海中的是要冲一冲教育的保守封闭之习气,促使教育打破围墙。他一次次地建议北京市政府在拥有众多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中关村地区建立一个集各种企业家培训、技术讲座、科学普及、形势报告等为一体的学习广场,邀请经济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乃至政治家形成一个全民参与、全民学习的场所,使学习走出学府大院而形成广场文化,让著名专家学者走向公众,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进而形成大众文化。从而改变过去‘墙内高科技,墙外贫困区’的教育状况。”

而他麾下的世纪英才学院在风景秀丽的平谷玻璃台风景区也已经租赁了12800亩山景,开始着手建立他理想中的“企业家休闲学习村”。北京一位领导还特别建议他改叫“学习谷”,而纪世瀛知道,这一美好的憧憬实施起来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提到中国民办教育界现在山头林立的状况,纪世瀛以过来人的坦诚说,“没关系,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4年6月9日C4版)

图13

图14

【图说】

图13,2010年年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发布,并再次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2010年3月2日,两会前夕,《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举办“中国民办教育贡献力并《规划纲要》意见征集座谈会”,邀请教育部官员、两会代表对话民办教育工作者。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教育部时任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宋德民,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张文珊。图14为会后《人民政协报》的特刊报道。

(文/贺春兰,图/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