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杨文泽
贺春兰
与思维教育结缘
学水电和法律专业出身的杨文泽,在职场上却将目光锁定在思维教育上。在他看来,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人和人的成绩不同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思维差异所致。
教育在线:我在实践工作中切实意识到人的思维差距所带来的能力差距。好奇的是,你是怎么对思维教育感兴趣的,而且这么多年一直认准了它?
杨文泽:其实我最初不是搞幼教这块的。我本科学的是水电,后来上政法大学读的双学士,学法律。可是毕业后这两个专业我都没干。创业伊始也是搞的水利项目,后来就转到思维教育上来了。
在读书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些人的成绩你死活追不上,但是你也可以看到有些人也追不上你。那时候我就想,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作业,同样的努力程度,但是学习差异为什么会很大。
我切身体会到,读政法大学的时候两方面对我的影响很大。第一,我读的双学士,同学中大量的人是文科背景的,而我是理工科背景的,我就发现我跟他们的思维差异很大,我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第二,因为学法律,很多西方的文明杰作都会涉及,所以我会更欣赏西方科学强调解析的思维方式。
教育在线:有一个学化学的人曾说,结构不能保证唯美,但能保证一个底线。任何事情,模式化、结构化之后才能被复制,才能把成功放大。
杨文泽:是啊,这方面一件特别典型的事,就是有关张衡的地动仪,最近科学院有人把它复制出来了。后来我才知道,以前教科书上的图片原来只是一个壳,里面是什么结构我们完全不知。张衡这种智慧的闪光我们不知道怎么复制,所以这么多年我们没有人再有过这种闪光。但这个人使用西方的方法把它做出来了。再比如,IBM有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做企业的人都知道,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是难的,但是IBM是怎么做到呢?通过一套管理工具——“关键时刻”来贯彻在企业的各个岗位和环节。
我们能做的就是怎么使西方的工具本土化,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而这个工具是可分解的、可拆分的。
我经常对员工说,现在东方之星第16年了,咱们现在做事和当初比起来是事半功倍,因为掌握了一些“工具”,分清楚了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问题本身也被拆分了,结构化了,参与的壁垒降低了。
胡佛水坝的启发:热爱是创造的前提
在杨文泽看来,对于人类而言学习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呵护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至关重要。
教育在线:你是如何理解学习的?你认为学习的真理是什么?
杨文泽:我当年学水电,去美国参观胡佛水坝的时候,突然悟到了学习的真理。当时美国是为了刺激经济才建的胡佛水坝,要求承接这个任务的人在6年内把工程做完。胡佛水坝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拱坝,它是用混凝土浇筑的,如果按照传统的工艺去浇筑的话需要100多年才能完成。这时,他就面对了一个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怎样在6年的时间里完成?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在学习,他代表整个人类在学习。他想,混凝土浇筑是必须等一层干了以后才能浇下一层,那么加快混凝土干的速度就是关键。但是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这个设计师首先想到了水,水能够加快混凝土的凝结。他就建多高坝蓄多高水,但是不接触水的一面怎么办,他就想把水引过去啊,于是就创新地采用了埋管的方法,把水库里的水导入坝体,带走热量,使坝体冷却凝结。带着对问题的探究和热爱,他只花了4年就建好了胡佛大坝。
教育在线:其实它背后有许多人文的东西,有很多启示。
杨文泽:对。学习这件事对于人类而言,是特别愉快的一件事。其实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迎接挑战的过程。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见挑战,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看不到事情背后的价值。我曾遇见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在做一道非常复杂的计算题,他边做边喊,“这道题太难啦!”毫无疑问,他在面对这个题目的时候是难受,痛苦的。但是美国那个设计师在面对大坝难题的时候是兴奋、快乐的。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养成一种对问题探索的心态。这个问题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他们很难热爱一件事。
教育在线:我也听过这个观点,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取决于他的热爱,成功在哪个领域取决于他的智慧。
杨文泽:确实,水平相当的两个人,从研究生到博士,整个过程下来就会有差距,不是差在智商上,而是差在对问题的探究和热爱上。
教育在线:热爱其实会让自己变得幸福。一个人只要热爱一件事,并且沉迷进去,就会发现应对挑战的过程是令人快乐的。其实,这个不断迎接挑战的意识和能力在学生时代伴随着解析一道道难题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杨文泽:是。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过程没有培养起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和迎接挑战的冲动。
当然,在学习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应对学习的挑战。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些帮助,使孩子轻松地面对学习中的挑战。比如,女孩子在幼儿园更爱玩芭比娃娃,喜欢跟角色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而男孩子更愿意去建构。而且人是越擅长的东西越愿意干,越不擅长的东西越想回避,但在我们的教育当中,本身的优势差别较少考虑,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很少被关照。
事实上,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挑战时,因为他的能力储备是不一样的,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应对能力,空间的思考能力、符号的思考能力等都不一样。很多时候,孩子们先天就存在差异。而我们往往用同一张考卷测量所有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孩子在这种体验中感受到的是失败。
因为找到了心灵的方向而快乐
杨文泽认准了思维教育,也享受着思维教育的乐趣。身边的人担心他累,而他自己觉得很快乐,因为他感觉自己找到了心灵的方向。
教育在线:其实看你腼腆的个性,我们很为你在市场上的竞争担心呢。
杨文泽:哈哈,东方之星之所以在行业内很低调,不跟别人竞争,是因为我们自建渠道直营,所以同行不关注,只有需求方关注。一直以来我们就只专注于思维教育,我们不是在做教材而是在做解决方案。所谓做解决方案,就是基于孩子们的需要而进行的方案设计、服务供给,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孩子们的思维成长。所以,我们不大关注同行,关注别人。
教育在线:你的很多同行都在关注引进,你却花很大精力在关注研发?
杨文泽:是,我们高度重视研发,因为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面对的问题不一样。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相当多有价值的研发都是在企业做起来的,需求拉动着研发。而我们幼教界的现实则是,给钱—研发—散去,较少基于需求的持续的关注。
教育在线:那你对专职研究的学者有怎样的期待?
杨文泽:在学前教育这个行业,学者的话语权太大了,对上影响政策,对下影响实践。所以,学者更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在我的直观感觉是,学者也浮躁。
教育在线:我觉得你们的探索很珍贵。但我在不同圈子中穿梭,感觉民办幼教工作者很受质疑,你的感觉呢?现在社会上有一个流行语——纠结。正处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实在有太多东西难尽人意,有时会很让人困惑,你们做实体,更是要和方方面面碰撞,纠结吗?
杨文泽: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大道,如果你寻找到这个大道,终究可以在竞争中胜出。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做得太累,而我自己觉得很快乐,因为我热爱。
一个企业存在的基本道理就是创造价值,如果东方之星实现了“让孩子更聪明”这个独特的价值,我们就把握住了“大道”,也找到了我自己心灵的方向。所有东方之星人都能感到我们所做事情的价值。在东方之星,所有参与的人也都享受到了由此带来的快乐。我觉得,无论今天的中国还是未来的中国,都有大道在里面,创造市场价值,满足客户价值,实现员工成长是根本。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2年2月22日C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