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刘金田
张惠娟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日前,在云南昆明召开的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民办院校传承文化提出热切期望,她说:“希望民办教育在文化传承、文化建设、文化创新上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希望看到所有的民办学校都有自己崇高的学校文化。”对此,民办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西安生物医药技术学院院长刘金田更是兴奋不已,多年来,他以传承主流文化、培育青年才俊为己任,经年致力于在校园内外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面对中华文化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他再度发起在学院内外普及国学经典学习活动。
校长要成为真正的公众知识分子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校长有责。在世界价值多元、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校长要具有知识分子的自觉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把传承文化作为兴学育才的首要任务,革故鼎新,开创新路。”
教育在线:在您17年的校长生涯中,您怎样理解校长作为知识分子这一角色?
刘金田:在我看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和文化强国的大好时机,校长也必须拿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以及敢作敢为、舍我其谁的自觉担当,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济世精神,在教育事业中坚持传承人文道德,培养青年成为优秀公民。
校长应从狭义的知识分子提升为真正的公众知识分子。在过去,知识分子被解读为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某门学科文凭,或从事专门职业、具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士。但一个真正意义上知识分子,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的专家、有文化的学者,还是一个追求真理的探索者、特立独行的思想者、人类精神价值的传播者,也是社会正义的守望者,他应当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对后世负起责任。
教育在线:您很注重传统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刘金田:“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为增进人类福祉毕生效力,终成不朽。那些先知先觉的圣贤大德和文化大师,他们的精神生命永存于世,是历代、知识分子的榜样与楷模。儒家知识分子更是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精神,教化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中华文化光耀千秋,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真灵魂和真精神。
教育在线:当今社会,校长当有什么作为?
刘金田:我以为,校长所要负责的,首先应是传承人文道德,培养优秀公民,建构社会良知;其次才是传授专业技能,教习学生学会做事,养成职业能力。
现今在任的校长如我辈中青年人,早年大多无缘接受较为系统的国学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不深。未来的校长接班人亦多偏重于科技理工专业的学习,普遍缺少文史经哲等人文社会科学积累。即使从文科院系毕业者,亦多限于单一意识形态的教条训导,或仅是学科知识的填鸭。当代社会出现道德整体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少人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私欲膨胀,物欲横流,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缺少支柱,物质文明也连环受害。经济掠夺式增长,污染加剧,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屡禁不绝。“德行缺失”,实乃国家大患。
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唯有正本清源,从教育做起,从学校做起,从校长做起,从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坚定选择出发,传承文化、不懈努力,才有真切的希望可以企盼。教育兴国,文化强国,才可免于空谈。
总之,作为民办院校的校长,理应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才智、气度、眼界、胸襟,责任心、社会良知与使命感,努力做中国文化的学习者、继承者、传播者、践行者和创新者。
民办教育要“启之以爱,化之以文,齐之以武”
“扼杀文化、抛弃信仰、失去敬畏的时代是混乱的;没有信仰,没有理想,追求金钱第一的社会是不幸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
教育在线:西安生物医药技术学院的育人理念是什么?
刘金田:民办教育本身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与造就职业技术劳动者的双重使命。职业院校学生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院十分注重对提升学生素质的养成教育,把“启之以爱,化之以文,齐之以武”作为育人理念。
教育在线:“启之以爱”怎样在教育实践中落实?
刘金田:启蒙、开启、启发和培育学生的爱人之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既是目的,又是开端。爱之于教育,有如光之于世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学院的人才观中,开宗明义要培养学生成为仁爱之心与立业之术兼有的人类健康事业工作者。在仁爱教育实践中,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七爱”教育:“爱生命、爱父母、爱人民、爱国家、爱人类、爱自然、爱真理。”我们期望每个教室、每间宿舍都应当成为爱心洋溢、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教育在线:如何用传统的经典文化来熏陶、教化学生?
刘金田:用人类文明的智慧之水哺育、教化、感化乃至升华青年的精神生命,使一代新人被人类优秀文化所化,使人所思无邪,乐而好礼、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文明高尚,就达到了“化之以文”。
我们采取儒家文化经典为主流文化源头活水,对学生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具体做法上,我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如为孔圣人立像,以儒家核心理念命名楼、阁、亭、廊与道路,借儒家文化格言制作楼堂楹联等。为了打造外在的文化环境,我们把校园也设计成立体的“文化书”。学生行走在其中,就能感受到经典文化气息的弥漫。
教育在线:怎样让传统文化渗透在校园环境中?
刘金田:学校设有传统文化墙,教学楼、校园景观及宿舍楼的命名都充盈着文化气息,像“仁爱楼”“省身楼”“笃志楼”“尊贤路”“尚礼路”“九思廊”;学生宿舍楼“至善阁”“明德阁”“修身阁”。另外,每座建筑都题写了楹联。比如:“忠孝诚信,真善爱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立业济世”。学院办学人的文化使命就可以从这一副副楹联中得以展现。
教育在线:对学生“齐之以武”的初衷是什么?
刘金田:“自由主义教育一害青年,二害国家!”当前不少高校学生管理松懈,学生素质养成训练机制尚需完善,学生训练偏于宽松,甚至出现了生活自由化偏向,放任自流、不负责任。由于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下降,一些企业往往拒绝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教不严,师之惰”,由此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须引起教育界深刻反省。
“齐之以武”是指在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借用军队培养优秀军人的机制与方法,对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准军事化训练,帮助青年在求学时代开始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忠诚的品质、勇敢的精神、严明的纪律和迅捷的作风,培养其良好的自律能力、任务执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西安生物学院在育人理念中提倡“齐之以武”,旨在强力推行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我们要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训练刚健勇毅之士的大军营。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1年11月16日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