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刘林
贺春兰
“2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教育理论界最大的概念突破之一是‘教育产业’的提出。”
“产权的问题我们今天可以不去主动关注它,但早晚有一天要面对它。”
“建立社会化的学校治理结构自然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这在今天需要境界,明天则是学校发展所必须。”
“能赢得未来的,必然是制度最先进的,而不是私立的成分最纯的。”
不明晰不是活不下去,明晰了会走得更长远
教育在线: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到“产权明晰”,民营经济界反映强烈,教育界少有反映,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说,产权的概念是经济界的,与教育不相干吗?
刘林:当然不是。在产权问题上,我们可以不去主动关注,但有一天,必须去面对。现在之所以反映不强烈,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教育还处于一个特定的市场状态,教育机会供给不足,尽管有市场竞争,许多学校日子不好过,但还没有到救亡图存的地步。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学校,现金并不特别的短缺。现实上还没有到通过产权变革来解困、发展自己的时候。也就是说,产权的意义对多数学校更多的是通过控制权、使用权而维持生存和短期发展,还没有到必须通过经营产权、交易盘活的时候。一句话,不明晰不是活不下去,明晰会走得更远。
教育在线:是否也与教育理论界的淡漠有关?
刘林:对,目前国内对教育产权问题的理论研究不够。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最具突破性的概念是“教育产业”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仍然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制度层面。比如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建议,大家要么过于宏观的谈一通,要么过于拘泥于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
教育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和基础战略产业,教育制度本身应该是最先进的。现在相对滞后,我们的教育,从体制到内容,还没有把社会上最先进的东西全部吸收进来。
教育在线:民办教育界山头林立,似乎缺少统一的组织做整体的利益诉求。
刘林:确实。因为中国民办教育界山头林立,没有统一的组织为其代言。实际上,在实践中因为产权不清晰带来损害的案例并不少见,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发展。
公与私殊途同归
教育在线: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海淀走读大学的发展是因为戴了顶红帽子?总有一些机会主义的嫌疑?
刘林: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戴红帽子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私学兴起时,很多有政治后台的人参与办学,傅正泰只是一个穷教授,可就是他把事情做成了,他找到了一种形式,让民办机制和正规教育结合起来,把政府力量与非政府力量很好地整合。你接触他,会发现,他是一个大开大合式的人物。没有观念的禁锢,只强调发展发展再发展,傅老从来不拘泥于形式,也不在意什么名分,所以他才能够走得远。因此,我认为,新中国民办教育史谁都可以不写,但不能不写傅正泰。20年后,海淀走读大学这个体制的价值才能更加凸显,也才更能看出傅老的先见之明。
即使今天,仍然会有很多人质疑,我们不是一所纯粹的民办学校。但现在看来,老傅当年的努力是开创性的。公与民,殊途同归,不断分化也不断融合,符合历史方向。从中国改革轨迹来看,混合所有制符合历史方向,而且在教育界一样非常适用。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不是非此即彼的产权结构。很多新的主体进入教育,再也不是要么公要么民了,随着教育主体所有制的多元化,公私之间的共性在显著增加。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所以,传统的公与民的二分法有些过时了。
公、私原来的区别主要在于办学主体和经济来源,现在经济来源的区别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公办学校开始依靠学费和自我运营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开始获得更多社会资源与政府补助。
公办学校今天的改革,以日本为代表,政府将学校推向社会,变成社会的独立法人,过去公办学校要对政府负责,今后将对社会负责。民办学校也在改革,从而具有了更强的社会属性。在国外,私立大学通常对董事会负责,而董事会成员中社会人士已经日益多于投资者。康奈尔的42名董事会成员中,只有一人是康奈尔家族的人,而哈佛大学的董事会成员中没有一个哈佛家族的成员。不管把教育作为事业还是产业,它都是益在社会的公共服务,所以公共社会资源是教育发展的不尽源泉。而政府财力和私人资本毕竟都是有限的,必须要有一种开放式的社会属性的学校治理结构,学校才能发展。
让制度设计为今后的发展奠基
教育在线:今天摆在学院面前的挑战是什么?
刘林:今天的北京城市学院面对的不再是生存问题,也不是一般性的发展问题,而在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怎样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对我们挑战最大的是两类学校,他们也都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启示。
一是西安帮的启示。他们把大学当成了企业来运作而非传统的以学养学。我们一直信仰著名教育家梅贻琦的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但是今天,大学需要大师还需要大楼。这也是1999年之后,我们采取重大步骤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最根本的竞争来源于财团办学。不少有企业背景的学校投资以亿计,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资本的力量、产权的力量。传统的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路数受到了挑战。于是我们想到了改革产权、优化制度。
相信我们今天的改革将为北京城市学院今后的百年昌盛奠基。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因为产权不清才进行改革,而是要通过产权改革,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制度,为我们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走向法人治理,现在需要境界,将来是发展必需
教育在线:我国教育产权改革的整体方向是否会像日本那样,走向社会法人治理?
刘林:对,我个人认为公办、民办学校都会走向社会法人治理。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开放的制度设计争取丰富的社会资源。
教育在线:这需要境界?
刘林:今天是,但未来不是。只有建立对社会负责而不是对某个人、某个集团负责的社会化管理体制,才能赢得更多的社会公信力和社会资源。早晚有一天,仅凭自己的力量,以学养学的路子将不足以应对社会竞争。而投资者本人抑或是政府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社会的力量是无限的。
清华大学国家已经投入数百亿,但与哈佛比还相去甚远。所以要真想办一所百年老校,一所一流大学,必须建立一流的现代学校制度。
实际上,能赢得未来的,必然是制度最先进的,而不是私立的成分最纯的。混合所有制是理想的趋势。独立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教育在线: 独立学院政策面临广泛的争议,你的态度呢?
刘林:如果以学校为本,我绝对反对。但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我举双手拥护。独立学院的出现是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分水岭。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冲击,但没有看到优势。有大局观的民办教育工作者,现在考虑的应该是埋头苦干,研究怎么去吸收各种体制中的优势,为现有体制注入活力。竞争的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改变的是努力提升我们自身的竞争力。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4年1月7日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