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冯建的另类选择
张眉
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奋斗,你的命运一定可以改变
北京新干线学校董事长冯建是北京郊区农村的孩子,母亲是农村家庭妇女,父亲是一个工厂里的钳工。
初二的一天,冯建在厨房里帮母亲做事,母亲对他说,长大了你接你爸的班去吧。好歹也是铁饭碗,吃皇粮的。不料小冯建回答,我不,我要自己开工厂,办一个500人的大工厂。母亲接了一句,说,你有病啊。然后再没搭理他,转身做自己的事情。
若干年后,冯建回忆起来这件事,他说,这是我母亲第一次说我有病。在以后的短短的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冯建说自己有太多被别人说“有病”的经历。他说,我从小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想法总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要往东我偏往西。所以很多人说我是“怪人”。说到这里,冯建哈哈大笑。
第二次“犯病”,是在冯建参加工作一个月后。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原因,不能供他上普通高中,成绩优异的冯建考上了职高。毕业后顺利分配到了船舶部下属的无线电厂。终于也和父亲一样,拥有了一份铁饭碗。上班一个月后某一天,18岁的冯建偶然读到《海外文摘》上一篇介绍松下幸之助成长和奋斗史的文章。很多年以后,冯建说,“那篇文章改变了我的一生”。文章很短,但是给年轻的心灵带来的震撼却极大。他的脑中闪出一个念头:“我要出国留学!”他的念头立刻变成了强烈的愿望:我要到发达的国家去看看,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农村出身的小工人,冒出要出国的念头,不论是对于他的父母,还是对于常人,都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是,按照他当时的学历和知识,都不能达到出国留学的需要,于是他决定先考大学。他马上行动起来。每周一、三、五学习日语,周二、四、六学习文化课准备考大学(成人高考)。
冯建家住在公路旁边,每天都有无数的汽车和公交车路过,家里很吵,没法安静学习。每天下班后,他就在清华大学的自习室学习到晚上10点,然后回家。10点后,公交车末班车没有了,家里也安静了下来。他接着学习到凌晨4点。
就这么坚持了5个月。成人高考结果下来,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成人大专班。在录取的130个人中,他名列第9。按照规定,排名前10名的学生可以直接去本科班学习。
冯建的第三次“怪人”举动,是在他上成人大学一年之后。冯建学完了大部分的课程。这时候他的脑海中另外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参军。
他知道,日本的留学生活很苦,需要足够的体力、能力和意志力,对于他来说,部队正是培养这些品质的最佳场所。
考大学的念头和行动已经让他的父母震惊,参军,意味着放弃铁饭碗,意味着放弃即将到手的大学学位,这是他们坚决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对于冯建的母亲来说,铁饭碗就是她这样的农村妇女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对于冯建“疯狂”的想法,他们说,“要参军,就别想进家门!”好在第一年因为体检不合格,冯建没有当成兵,让他的父母松了一口气。
但冯建铁了心要参军。第一次兵检回来以后,他用了半年的时间对自己进行了疯狂的体能训练。他的父母千方百计阻止儿子放弃铁饭碗去参军,冯建两次到武装部去报名,两次被父母偷偷地去求武装部的人把他的名字划掉,但又都被他及时发现补上。最后冯建终于如愿以偿地参军了。
当兵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冯建的父母说,那就到近一点的地方当兵吧,就到北京或者河北,离家近,条件也好一些。但是冯建说不,“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于是他去了山西的山区里。这个决定又一次让他的父母无法理解。但是冯建知道,只有最艰苦的地方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才能为未来适应高节奏、高强度的日本留学生活做准备。
1992—1995年,三年的军人生涯,他坚持完成了学业,同时学会了开车、烹饪,立了功,入了党。“该学的都学了,该有的成绩都有了。”由于综合素质和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退伍后,冯建被直接分配到中南海,给首长开车。
但是冯建舍弃了这个“香饽饽”,决定自己创业。此举再次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
他说,我要自己开自己的车
在父母的反对声中,他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一边创业一边准备去日本的签证。和朋友合伙在中关村做办公器材的零售生意,每天四处向人推销自己的产品。冯建说,“第一次创业的经历,为我在日本找到第一份工作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九个月后,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他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4000元。当时局级干部的月薪也不过2000元。1996年10月,去日本的签证办下来了,冯建决定撤股。他连借带凑,一共揣了11万元到了日本。
他的母亲满肚子牢骚,她不能理解自己的儿子,放着好好的工作,放着这么高的收入不要,为什么要跑到日本去受罪?他的父亲也反对,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生闷气。但是他们知道,冯建决定了的事情,十匹马都拉不回来。
在日本的冯建,每天打工15小时,学习4小时,骑自行车1小时,睡觉3小时。每天如此。
冯建出国的初衷,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为了读一个研究生、博士生,镀镀金,然后回国。
两年以后,冯建决定回国。1998年,正是中国人出国的高峰期,愿意回国的人还很少。包括老师、同学、校长在内,几乎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回国。“大脑有障碍”,是别人对他说得最多的话。校长也语重心长地要他“慎重考虑”,实际上也是反对他回国的意思。几乎所有人认为,冯建回国舍弃了读完硕士、读博士的机会,很不值,他完全可以在获得了学位后再回国。“一时间,说我‘有病’的声音一片。”冯建说。
“在日本的每一天每一秒都是学习。”冯建说,在日本的社会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学习的过程,他从日本人和日本社会中感悟到,对于创业而言,学历并不重要,敬业精神、对客户负责、关注细节、科学化管理、不断创新,才是创业的关键。
同时,他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他认为,回国创业的良机已经到来,当时的中国已经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实现的良好平台。
回国后冯建创立了新干线。3年后,新干线学校已经成为北京规模最大的高考复读机构。现在,新干线已经成立了6个分校,并在日本设立了海外分校,旗下还有两个广告公司,并有自己的杂志。
“对今天的成功,我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在过去的六七年,甚至是十多年中,我已经为自己今天的成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年轻人,“无论做什么,一定要有目标,先确定目标,针对目标选择合适的路径,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走一步看一步是不行的,那样经常会走错,不知道自己在哪儿。”
而他所有的成就,最初的影响都来自18岁那年偶然在《海外文摘》上看到的那篇关于松下幸之助的短文。那篇文章对他的最大的影响是两句话,“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奋斗,你的命运一定可以改变;不管你的基础如何,只要你愿意,一切都可以改变。”
“松下能做到的,我一定也可以做到。而且,我的条件比松下好,他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我的比他的高多了。”他自己的这句话和松下的话,成为他现在教育学生和年轻人最经常说的话之一。
只要方向是对的,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
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另外一句话是在2005年年底,一位房地产界前辈对他说的话:“小伙子,只要方向是对的,成功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如果方向是错的,失败和崩溃也只是个时间的概念。”
“今天我取得的成就,在我18岁的时候就已经设想好了,但是我没有想到它会这么快。”一切都实现之后,冯建开始茫然:方向在哪里?他说:“说实话我自己挺迷惘的,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在他看来,成功到一定程度,金钱的数量和事业的规模不过是个数字概念。
他说,我就是个不安稳的人。每次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我就开始想着下一步怎么走。对我来说,量的变化只是把自己事业的摊子做得更大,但我想要的是质的飞跃。
穷孩子出身的冯建,一直以来的理想,不过就是吃饭、还债、经济独立,拥有宽裕的物质生活,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今天的他,按照社会的标准,算是很成功了。有很多的媒体邀请他去做访问,给年轻人讲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但是在今天的冯建看来,以前自己将经济的独立和职业的自由作为成功的标准“很肤浅”。现在,他成功的标准是:一、能为别人带来快乐;二、教育的学生是否成功;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五、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上学。
2006年年初开始,冯建数次到四川和云南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考察,看到了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失学的孩子,看到了孩子们想要学习、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决定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
他因此成立了一个专门为帮助云南、四川两地的彝族孩子上学的“新干线——王亮”工作室,并决定在2006年和2007年两年时间资助1000名彝族孩子上学。至今为止,资助的孩子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00名。
他还定期到国家扶贫开发协会做义工,并提出建立少数民族工作服务处、专门帮助少数民族孩子上学的设想,并负责该工作室的全部策划和执行工作。
他还在策划一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国际博览会”,打算以民间的形式,向海外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借以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两天,冯建刚为冰心老人发起的“希望书库”捐款了30000元,并打算将书库的募款工作扩大到海外,让国际友人、海外华人更多地关注山区的孩子。
……
一次又一次地捐助行动,让很多人不解。“很多人都说我有病,好好地赚钱为什么要把钱砸到那些没有回报的地方啊?”
他说,因为曾经也是穷孩子,所以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总是忍不住慷慨解囊。从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帮助别人成功的事业;而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则把他的视野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现在的冯建,已经把成功的标准从追求自我的成功,转向以帮助别人获得成功为成功,乃至以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成功。
因此,当记者问到,创业这么多年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时,他脱口而出,“是帮助了700个孩子上学”。接下来,冯建希望,自己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这是值得我做一辈子的事情”。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7年2月14日C4版)
[1] 冯建,1998年日本留学归国,创办北京高考复读学校——北京新干线学校。2004年他在日本福冈成立了海外分校——“北京你好”中国语中心,向海外学生传授汉语知识,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中国较早在海外独立投资建立汉文化学校的民办教育机构,开始了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努力。2009年在加拿大建立第二所海外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