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和谐社区中的教育理想国(1 / 1)

——王琳达的追求和探索

贺春兰 张惠娟

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京城的早春,乍暖还寒,穿过闹市区的车水马龙,来到位于西南四环的怡海花园,人会立刻静下来。这里,天空湛蓝、阳光和煦,路边的小树在物业人员的精心装饰下,已“桃花盛开”,笑迎春风。小区空地上,老人和孩子悠然地放着风筝。无法想象20多年前这里竟是荒凉的、堆满垃圾的大沙坑,也无法想象20多年来王琳达如何度过。

教育在线:20世纪90年代,你刚来北京投资时,丰台区在北京可以说是偏僻荒凉的,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开辟梦想?在那段岁月中,烙在你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片段是什么?

王琳达:我当时在南方做了一些地产,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北京市政府到香港开招商会,我是第一批被招来的。那时候我很多朋友都去了上海投资,但我想了想,北京是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便选择了北京。

我之前完全不知道丰台区的环境如何。后来签完合同,我带股东来看时便傻眼了:没有电、没有路、没有水、没有气,除了四周都是垃圾的大沙坑,什么都没有。就是那样的一个冬天,地上没有草,天空是灰蒙蒙的,只有几只乌鸦在叫着,我们热切的心顿时凉了大半截。

当时我们有五个股东,面对这景象,他们就说,琳达,我们老了,等不到那一天了,你慢慢干吧。因为那时我三十多岁,他们都六七十岁了。当时,上海在召唤我,股东离开我,家里人也反对,说我太理想主义,在这荒地上投资是天方夜谭。我差不多用了一个月时间思考是去还是留的问题。

教育在线:是什么信念或者力量让你留下来,并继续支撑你在这里开启梦想之旅?

王琳达:是北京市丰台区政府给了我信念。他们真诚的邀请并期待我留下,一直在给我规划未来的蓝图,那种眼神和语言让我折服。当时,这块地虽然荒凉,但是面积比较大,可以让我实现梦想。因为在南方我开发的都是一栋楼、两栋楼,就没有一个很好的大社区,给我整体管理的机会。我想北京给我这样的机会了。

教育在线:你很喜欢在一张白纸上勾勒心中最美的梦想?改革开放30年来,你感觉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琳达:是的。我在美国迈阿密,曾看到一幅很美的画面:在一片绿树掩映中,鲜艳的红房顶若隐若现,我当时想:这才是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个和谐的社区美景打动了我的心,所以心中一直向往着有机会构建这样的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政府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创业的那种渴望改变,希望创新和进步的状态,从上到下所有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今天很庆幸我坚持下来了,开发怡海房产、打造怡海教育,成为改革开放首都发展的见证者,也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见证者。

以美好塑造美好

王琳达既善于在一片空白上勾勒最美好的图景,也注重细节和完美。怡海教育很多处令人叹服的细节都源于她的匠心独运。孩子们温暖的鹅黄色校服、幼儿园宝宝量身定制的小马桶、楼梯的低扶手以及栏杆上防滑的间距、外出回来带给孩子们的蝴蝶标本……

教育在线:当时开发了房地产,又怎么想到打造教育这一块呢?

王琳达:刚开始我拿下这么大的土地时,就想,一个成熟的小区必须有完善的教育设施,所以就开始规划学校。但当时我没想到会自己办学校,想小区建成之后由政府办。但丰台区政府那时候教育经费很少,暂时没有经费去办一些新的学校。即便要办,也是三年后的事情。而且三年后要办成了,质量也很难保证。我就想,要办就要办成一流的,再说了,三年后才能办学校,那现在的孩子怎么办。在那么难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府、丰台区政府都很支持我,在丰台区有关领导的牵线搭桥下,我就和北京八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谈判,促成了和名校的合作。

教育在线:在那样一片空白的情形下,你还坚持办名校,心向美好,是什么样的因素塑造了你对美好的追求?

王琳达:我觉得还是从小的素养问题。一个人去追求美,这种美是有很多种的。我觉得最美的是一个人的品性,他从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潜移默化地便学会了什么。我的家庭环境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外婆是徽商,一心向善,经常施粥给穷人;妈妈是受过私塾教育的女性,品行端庄;父亲克己奉公,很讲义气,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我从小养成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要给孩子们两只翅膀

孩子们都喜欢叫王琳达“王妈妈”,甚至有孩子说“她比妈妈还好”。这些孩子走出怡海多年,甚至到了海外,依然惦记着他们的“王妈妈”。还有北川中学的孩子们,在王琳达回去时,他们总会自发打出“欢迎王妈妈回家”的标语。而王琳达说,于自己,孩子们的爱已经是最好的回报,她要送孩子们两个翅膀。

教育在线:你将你的家族文化基因投射在怡海教育上?

王琳达:对。受家庭的影响,我在幼儿园就懂得照顾别人。回顾自己的一生,我特别能体会到礼貌和尊重是一个人最应该接受的基本的启蒙教育,所以我把这些看得很重。教育就是培养美、产生美的过程,礼貌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一个人一生都是非常有用的。这些年来,我援建北川中学,成立怡海教育专项基金,带领社区群众为南方雪灾义卖柑橘……通过教育慈善活动,也带动孩子们心向真善美。现在,慈善已经是怡海教育的校本课程。每年开学典礼我都会给每个班送一个存钱罐,让所有的孩子把平时多余的零用钱存下来,等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一定会拿出来去帮助别人。在他们纯净幼小的心灵中,从小就种下善良、感恩的种子。

我要送孩子们两个翅膀,一个是做人的翅膀,一个是做事的翅膀,只有两个翅膀平衡了,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为未来中国准备具有全球视野的孩子

“一带一路”战略让王琳达备受鼓舞,王琳达也因此对怡海教育做出新的战略思考。未来怡海的孩子们必须拥有国际视野,今天,在怡海教育的小学课程中,怡海教育已经创造性地开发了“一带一路”校本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就对“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文化、历史有深入的理解。王琳达相信,只有了解、理解才可以合作、共赢。

教育在线:我知道您是美中关系协会教育委员会的副主席。这次您又作为海外侨胞被邀请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列席此次会议,您关注了怎样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您觉得“一带一路”战略给教育提出了什么要求?

王琳达:在塞尔维亚水灾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及时救助无意间收获了那里人们特别的友谊,后来我们又捐助了幼儿园,现在他们非常欢迎我们过去合作。这件事情给我带来一个启发,我们的企业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而我们在合作的同时,也要把我们的善意、我们的文化同步输出,广结善缘、做好民间外交。

放眼全球看教育,我认为,一定要培养孩子们的国际视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我国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契机。作为教育人,理应承担起这样的宏大使命,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告诉孩子,将不同国家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孩子,这样20年后,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与世界各国百姓和谐共处,也才可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现在我们思考中国问题的时候,需要从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去系统规划和设计。所以,我们要考虑我们的知识供给、能力培养是否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2016年3月10日30版)

图1

图2

图3

【图说】

“关怀弱势群体、关注制度创新”是《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创刊伊始便给自己提出的特殊使命,为此自2002年11月28日第一张试刊号至今,编辑部一直对我国民办教育予以持续的关注。2002年11月28日,一次关注民办教育发展的大型论坛在苏州召开,此次会议正值《民办教育促进法》立法前夕,民办教育界高度关注。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创刊。(图1、图2分别为这张创刊号的1版和3版。)

(文/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