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当教育家遇到企业家(1 / 1)

贺春兰

在民办教育界,经常会发现校长走马灯似的换,作为资本家的董事长和作为知本家的校长似乎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但翔宇教育集团董事长王玉芬与总校长卢志文的合作无间则在民办教育界树立了董事长与校长协作的典范。在一个紧张的讨论会中偶遇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萌生出要探究的念头。

“我愿意她永远张扬今天的个性”

会场中不便谈论,卢志文迅速地在纸上写下仨字——“丈夫气”。接着又写“正义感、气魄”。

不过瘾,记者遂拉了卢志文到会外。“从社会性这方面来看,她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女性之一,极具判断力,有胆识、有气魄、做事果敢、富有冒险的精神。大刀阔斧,敢想、敢干,聪明、善于学习,善于吸取教训。说干就干,而且一定要干成。绝不轻易后退或放弃,哪怕想一百个办法。那种苦干的劲头,一般人根本没法比!”

“从和宝应县政府签下办学协议,到新宝中开学,只有不到六个月,校园总投资近7000万元、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即将开学的那几天,王玉芬为首的一班人每天都干到凌晨。她指挥若定,处事有条不紊。当时有人算过这么一个数字:在新宝中开学前的四五天里,她的睡眠时间加起来不足10小时。”

“她也有不完备的地方,有缺点,比如情绪化,一般女性常有的小小的虚荣心。但女性致命的缺点在她身上没有。作为企业家,她事业心强,不随意,懂得分辨人和保护自己。”

卢志文说自己不是很瞧得起人,但“她的敬业精神、待人气魄,使我愿意与她共事。我愿意主动弥补她的一些不足,我保护她的这种性格,不想让她改变。我们要的就是她的冲劲。”对比王玉芬,卢志文甚至检讨自己,“我以前有这个毛病,前面困难多,就想着是否可以换别的路。”

“爱戴似乎太高,佩服似乎太远。”卢志文一时找不着合适的词来形容他对董事长的认同。

“冲突时常有,但绝不耽误做事”

在翔宇,对外的事情,新项目上马,大型活动都由王玉芬出马,而关于学校管理等内部事物,王玉芬则绝少过问。

卢志文不否认,自己和董事长也时常有冲突。但共同的心血铸就了今天的事业,事业又让彼此自觉地妥协而且包容。

“我们有过很多次的事业碰撞,但每一次冲突总带来事业受损。翔宇的发展有我的心血在里边,我当然心疼。”

“你有没有理想把事业做大?”这是王玉芬质问卢志文的,也是卢志文质问王玉芬的。毫无疑问,两人都有着共同的对事业的向往,于是,一次茶后王玉芬和卢志文约法三章:第一,不许不理睬,不沟通;第二,任何时候都不许说离开;第三,即使有冲突也要继续做事,不要停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血的付出,两人学会了包容与理解,甚至互相打圆场。”

当一件事情推进到关键时候遇到挫折,王玉芬会宣泄、倾诉,甚至发脾气,卢志文说自己的策略是,不打扰她,不对着干,不否定她,“她有一个特性,老想到别人的好处,想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让她静一静,第二天,她一定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在校园里。”

卢志文说自己也会有情绪,与王董的处理方式差不多。

“让她享受投身教育的多元幸福”

王董原来是上海建材行业的企业家,对教育有多少了解、多少爱,最初的时候并没有把握。“我是教师出身,我跟所有人相处,能具有教育性。”教师、校长出身的卢志文自称“教育性”已经渗入自己的性格深处,对董事长王玉芬也如此,保护她的可贵之处,同时,慢慢地、策略地改变她。用卢志文的话说,叫“小河流水、迂回曲折,创造环境,让她享受教育的幸福。做事有过程、有结果,但如果结果不能给高回报,就理应多给些过程中的回报。”因此,在初创阶段的翔宇,卢志文会特意提醒孩子们,“别忘了在校园里碰到董事长,要多叫几声王阿姨。”“这一叫,果然升华了她的爱心,在校园里,孩子很喜欢她,她也很喜欢孩子。有一次王玉芬突然打电话,‘卢校长,我要跟学校里学习最差的孩子吃顿饭。’”“很多学校,董事长和校长处得不好。校长上前也不好,退后也不能。怎么样把投资人通常追求的经济回报和办学目标所要求的社会效益一致起来非常困难。我的理解是,改变别人的同时也要改变自己,投资人也要理解我,长远回报比短期利益强,另一方面,你要让人家享受多元的幸福。”

开心地回忆自己对王董的“教育”,卢志文笑谈,实际上自己也被王董“教育”了——不知什么时候,卢志文发现自己具有了更多的经济头脑,开源节流、想方设法。投资、成本、产出的概念都有了。“她的创业史也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因为少年时代家庭条件艰苦,王玉芬没有能够读完大学,便闯**商海。她的成长经历使卢志文认识到,成才最重要的是“正心、壮志和强能”。“我告诉孩子们一切成功都是劳动换来的,总是想投机取巧肯定走不远,同时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有雄心壮志。”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3年12月10日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