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立共同的目标(1 / 1)

一个团队需要有一个明晰的目标,对于领导班子而言同样如此。

首先,共同的目标能使群体成员有更加明确的方向,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共同的奋斗目标是领导班子群体凝聚力实现的基础,校长应善于确立领导班子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得群体成员都能够向一个明确的方向进发,共同进退。在领导班子中,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做事风格、能力水平存在着差异,校长在确立共同的目标时应求同存异,倾听每一位成员的意见和声音,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确立领导班子的发展目标。领导班子群体中若不能达成对某一问题的统一看法,校长和党委书记自说自话,那将不会促成凝聚力的实现,反而会削弱领导班子整体的凝聚力,不利于领导班子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建立共同的目标,并不仅仅意味着为领导班子群体建立共同遵循的原则和目标,在建立领导班子群体共同的愿景的同时,往往也夹杂着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建立领导班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的目的不仅是真正地确立学校的发展规划、未来走向,而且最终要形成领导班子成员的集体意识。为此,校长应让每个领导班子成员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发挥共同的愿景和目标的引领作用。

其次,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目标在确立中应该充分兼顾组织中个体的诉求,使得领导班子群体的目标要符合个人的诉求,不能简单地为了追求集体而忽视个人的利益诉求。当然,目标的可接受性并不是指满足所有成员的所有诉求,确立共同目标的过程就是一个达成一致的过程,只有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大多数成员的诉求,这样的目标的可接受性才强,才更能够有利于领导班子凝聚力的产生和提升。

最后,也要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即要根据领导班子成员的特点,合理地制订组织的目标,保证组织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而并非能力之所不能及的,否则会削弱群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共同目标也要受到学校自身状况的影响,学校领导班子应量力而行,制订的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目标太高会挫伤学校领导班子乃至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使领导班子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进一步导致学校成员对领导班子的质疑。目标太低会使学校领导班子好大喜功、安于现状,不能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使学校的竞争力降低。

大家谈

怎样选好班子

1996年9月,李安国同志走马上任,担任濯港一中校长,随后自然少不了同事的“毛遂自荐”,少不了弟子的“尊敬师长”,也少不了远亲的“攀龙附凤”,无非是想得到李校长的赏识和重用。七年过去了,学校行政人员进进出出、上上下下,已近30人,但是,其中竟然没有一个是李校长的学生,也没有一人是李校长的亲属。这其中拒了多少红包、绝了多少人情,已不得而知。谈起这一点,李校长理直气壮,颇为自豪:“学校的领导中,没有一个跟我沾亲带故,对他们我没有亲疏之分,分工办事自然能客观公正。”为了保证领导队伍具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李校长注重在选拔上把好关,在培养上花力气。选拔领导严格遵循既定五项程序,即“个人申请、群众推荐、领导考核、上报审批、选拔任用”。2001年8月,两位在濯港一中工作仅三年的青年教师,由于师德优良、能力出色,被群众推选到学校领导班子里,并委以重任,深受群众好评。培养领导,最为有效的一点,是每个学期坚持对全体领导实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结果由教代会向全体教职工公开,并决定各人校内结构工资的60%,把领导经常至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忠于职守,履行职责。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教师为本,努力挖掘教师的榜样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积极创建名师工程。李安国同志在濯港一中开创性地实施了学生值周制度,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倡导学生“六个学会”。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人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问题:在领导班子的组建上,校长应该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校长应该如何做到任人唯贤?

资料来源:赵国忠.校长最关键的管理智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60

在线学习资源

中国教育先锋网校长频道 http://www.ep-china.net/president/

补充读物

1.褚宏启,杨海燕.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褚宏启.校长管理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 翁文艳.学校管理的50个细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2-35.

[2] 刘敬孝,杨晓莹,连玲丽.国外群体凝聚力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3):45-51.

[3] 王钰,高校凝聚力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07:2.

[4] 马作宽.组织凝聚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8.

[5] 俞文钊.领导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7-258.

[6] 姚利民,王钰,贺光明.试析影响高校凝聚力的因素[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9-113.

[7] 李彩霞.学校领导班子中各种关系的处理[J].宁夏教育,20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