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性沟通: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1 / 1)

教师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指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在工作中得到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情感支持。作为学校校长,不能仅是以制度化的思维方式和行政手段,通过各种文件和规定对教师发布“命令”、下指示,更需要规划好学校或部门的发展蓝图,成为引领教师不断前行的“领导者”,在引领中不断给教师以“前进的希望”,激发并释放教师蕴藏的潜能。如果教师认为,管理者能够给予教师的只是“权力的影响力”,即权力带来的利益,不能对教师个体如何发展、如何构建自己的人生规划、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等诸多问题加以点拨和解决,管理者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将成为“不过就是坐在位子上的那个人”。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和“指示”也就不会对教师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力。

案例分享

他为什么又不走了?

王校长调到某县农村中学已经三个月了。一天,刚听完课,初三化学李老师敲门进来了。李老师郑重地说:“王校长,这是我的请调报告。我大学毕业来这教学已经五年了,这里条件差,没奖金,福利薄。结婚四年,还没房子住,孩子也无法入托,实在有困难。况且,其他年轻教师都找到了出路。您来这学校才三个月,我们彼此无恩无怨,请您给我安排个简单工作,我一边工作一边办调动。”

王校长心里一震,诚恳地说:“小李,你能把心里话说给我听,就是看得起我。你还年轻,大有前途,我同意你调动。我来到学校时间不长,可我了解你。五年来,你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来不缺席早退。自从你教初三化学课以来,教学大有长进,学生很爱听你的课。只是经费短缺,学校多年来欠老师的太多,伤了老师们的心,才迫使有些老师调走!在我任期的五年里,如果不把学校面貌改变,我就自动下台!调动的事你尽管办,初三的课你照样教。你这个人我知道,不让你上课,你会不舒服!”

谈话以后,李老师与王校长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他有什么话都愿意跟王校长讲,有什么想法也愿意和王校长谈;王校长也时常与李老师拉个家长里短。事实正如王校长所预料的那样,李老师虽办调动,但从不缺课,而且初三的复习迎考工作抓得有条不紊。

一次,李老师向王校长反映:由于学校没有院墙,各种设施不好看管,玻璃总被打碎不说,还经常有不三不四的人进校骚扰,值班室里的被子又脏又破;学校油印机坏了,出套复习题都没法印……李老师没完没了地说,王校长记在心里。轮到李老师值班了。晚上,他来到值班室,一下子愣住了:室内干干净净,**铺着新被子,桌上一瓶热开水……这一夜,李老师感到心情非常舒畅。第二天一早,炊事员师傅就来喊他去吃饭。不久,教研组长告诉李老师,学校新买了台速印机,今后印材料,一律送到打印室,由专人负责。

中考后,学校放了暑假。估计考试成绩快下来了,李老师在家里怎么也待不住,便来到了学校。只见后勤人员正在建围墙,校园里热火朝天,王校长也在其中忙着搬砖。见到李老师,王校长说:“告诉你个好消息,刚才接到县招生办的电话,我们学校打了翻身仗,有35名同学考上了重点高中。你为我校做出了贡献,就是调走了,功绩也会记在全乡父老的心中。午后你和我到县里去取成绩单,我顺便找找熟人,争取假期给你办好调动,开学你就去新单位报到……”王校长还没说完,李老师的眼睛已经湿润了,他有些内疚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想调动了。”

王校长听了,一拳打在他的肩膀上:“太好了,那我们就一起干吧!”

资料来源:赵德远.他为什么又不走了[J].中小学管理,1994(7):8.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王校长在与李老师沟通时做到了三点。首先,具有宽容之心。能够听得进来自教师对工作的情绪倾诉和工作建议,把教师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管理问题予以解决。缺少沟通的管理只会增加彼此的不信任感,引发工作的低效与无效。“有时,沉默待人比有声地指责更能有效地传达一种负面的情绪。冷淡和不明朗的态度通常比否定更是一种表达低期望的态度,导致低下的工作绩效。”[7]虽然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不一定会达成共识,但对于消解冲突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秀之处。从积极的角度发现并唤起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教师的正义意识,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底线。最后,具有关切情怀。能够用实际行动感化教师,这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环节。

大家谈

王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工作积极负责,教学能力又强,在附近有一定名气。校长委以重任,宣布让其担任毕业班班主任。不料两个星期后,王老师找到主管班主任的副校长说要辞掉班主任工作,因为孩子幼小多病,怕耽误了学生,也担心无暇顾及孩子。要求了几次后,副校长答应了。这天,学校开全体教师大会,校长当众点名批评了王老师,说她无故不上课。会后,王老师流着泪找到校长办公室,诉说自己就是在孩子住院时也没耽误学生一节课,为什么说自己无故不上课了。校长说是主任汇报的。王老师又找到主任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主任说:“有一次,我看见教室没有老师上课,正好校长路过问起此事,就顺口说可能是你的课,可没说一定是。谁知道,校长他……真是糊涂了。不过,可能校长还在生你不当班主任的气呢,你不知道,很多人想当班主任都当不上,让你当你反而不当……”就这样,这件事不了了之,王老师没有再去找校长,校长也没问起过这件事。后来王老师坚决调离了这所学校。

资料来源:吴岩.教育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2.

这个案例不是简单的个案,相信许多学校都有过类似的事情。如何通过良性的沟通,消解那些由于表达不清或理解有误的误会,这是考验校长的沟通能力。校长在与教职员工的人际交往中,应该树立怎样的沟通观念,如何进行沟通,达到缓释员工的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冲突,是需要每一位校长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