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长把握国家相关政策的意义(1 / 1)

校长能否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及国家教育事业的促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长对政策把握的准确度对学校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校长的政治素质及政策水平,决定学校办学的水平和发展前景。在学校的舞台上,校长理应是“领跑者”,校长前进的速度,就体现着教师们的前进速度;校长是学校的掌舵人,需要指挥学校这艘航船在改革发展的潮流之中乘风破浪。当前的中小学校长就需要了解国家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乃至人文环境的主要变化趋势,懂得这些变化最终将催生什么样的教育政策问题,国家会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及措施,学校自身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好未雨绸缪。

校长应从学校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环境特征出发,高瞻远瞩地确立一个能对学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愿景。计划经济时期,校长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围墙之内,与外界联系并不十分密切,集权式教育行政体制也只需校长做一个忠实的政策执行者便可。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与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打破了这种寂静的关系,这种趋势要求校长主动而积极地关注教育现象,思考可能生成的教育政策问题,并不断去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了解政策内涵,积极促使校长自身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正确地把握自己学校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求校长能够敏锐地从中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总之,校长必须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要准确把握各项政策的基本精神,善于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来办学,保证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正确地做事”之前必须先坚持“做正确的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促使其成为学校全体师生执着追求的共同愿景,推动学校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如果校长不能理解或错误领会国家教育政策与方针,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就很有可能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要求不同步或相冲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校长必须执行上级部门的政策,但不等于要求校长生搬硬套上级的政策。反而需要校长在执行上级部门政策的过程中,在坚持政策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研究政策所允许的行为活动范畴,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加以落实,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决策和工作安排,保证学校走正确的道路。

学校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及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一方面,建立在校长正确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学校的发展目标、方向和愿景对办学水平、学校的发展前景起到引领与促进的作用。

(二)校长对政策把握的准确度可以保证学校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保障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保证,学校沟通了家庭与社会,它的质量水平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学校综合利用社会、政府乃至社区提供的各种资源,进而结合自身的“校情”,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的道路。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对教育的好政策,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是办好学校、校长有效管理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保证。外部环境与条件因素有好有坏,这是客观存在的差异,关键就在于校长自身是否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否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能否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创造有利于办好学校的内外部环境。

中小学校长全面管理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其使命是保证国家义务教育的供给,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为国家、民族甚至人类培养未来人才。学校寻找发展道路的过程,也是校长实现其使命的过程,更是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的过程。因此,校长应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和战略性眼光,对学生的需要、学校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国家社会的需要具有敏锐性的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校长的领导决策和管理行为,必须与新的历史条件和国家政策的要求相适应,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及儿童成长的规律,运用政策条件为学生创造其成长所需的必要条件及环境保障。当前政策环境和时代背景要求校长能够创造性地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规律办学,依法治校,切实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三)校长把握政策的准确度是落实其职责的表现,也是国家教育事业腾飞的保证

我国实行校长负责制,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校长的全面负责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以教育政策为纽带的。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来管理学校,而校长的大部分工作,则通过执行教育政策来领导和管理学校。所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是校长负责制对校长提出的具体要求,这需要校长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切实履行“在位谋政”的职责。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正确履行校长职责。组织制定、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具体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决策和统一指挥。这是中小学校长依法享有的权利,也是校长应该履行的义务。

其次,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行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按教育规律办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团结、依靠教职员工。组织教师学习政治与钻研业务。

基层教育行政人员和校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明显。校长不但是教育政策执行的关键一环,更是一个将多元角色融于一身的执行主体,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必须转化为地方的教育政策,再转化成校长的行为,方能得以实施和实现。校长理解政策水平的高低、采用执行政策的方法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这项政策在实际中的效果。一方面,校长作为教育政策关注者,其角色非常重要。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对教育十分关注,对中国的教育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期待。从2009年1月初到2月底短短两个月的过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电子邮件、信件14000多封,网民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多达6000余条,各界人士在社会网站、高校校园网上发帖210多万条[3]。另一方面,校长作为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其角色作用在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部分教育政策,校长需要积极参与制定,在其颁布之前充分介入,把握住政策的价值取向和执行走向,事先组织学校做好执行贯彻政策的应对方案。

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不断变革要求校长要切实把握政策的价值取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机遇与支持。承担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工作,更需要校长能够合理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主动地成为政策解读和运用的先锋官,为学校带来发展的动力,也为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政策环境保障,更为国家教育事业的腾飞做出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