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道德环境的构成要素(1 / 1)

道德环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统一体,它是一个多维、多元、多层次的综合系统。一般地说,道德环境既包括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文化氛围,也包括学校、家庭和群体等具体生活环境。对学校道德环境而言,根据道德活动的空间分为学校内部道德环境和学校外部道德环境两个部分,学校内部道德环境也称校园道德环境,学校外部道德环境也称社会道德环境。学校组织是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校园道德环境与社会道德环境不可能截然分开,它们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制度、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必然会通过影响学校中个体的道德品质而影响整个学校内部的道德环境,当然,校园道德环境也会对学校内成员道德精神风貌进行熏陶与感染,最终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因此,校园道德环境与社会道德环境相辅相成、密切相连。对于学校管理而言,社会环境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校长更应从学校内部道德环境入手,这是校长实践“以德立校”理念最为紧迫的任务,也最具可行性。学校内部道德环境,即校园道德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道德风尚

学校道德风尚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群体道德行为倾向的反映,它是学校绝大多数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并履行的道德行为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学校道德风尚反映出学校绝大多数师生的道德水平,它是校园道德环境状况的指示器,是人们道德言行以及道德评价的现实坐标,平常我们所说的校风、班风,都是校园道德风尚的体现。学校道德风尚一旦形成,它就会以强大的舆论和习惯形式影响师生的言行,促进他们中大多数人采取与道德行为规范相符合的某种普遍的、共同的行为,呈现出整个学校和谐统一的道德精神面貌。

(二)学校道德领导

学校道德领导发挥着学校道德示范的作用,他的道德言行会对师生的道德言行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师生员工们效仿的榜样。萨乔万尼认为,学校道德领导就是领导者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甄别并确定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核心的价值观,建构学校共同愿景与理念,教师基于责任和义务对共享的价值观、理念和愿景做出回应,在团队精神下相互协作,进而发挥领导的效能[12]。道德领导实质阐释了通过价值进行领导的思想,在这样的导向下会出现一种人人为学校尽责的倾向,出现许多“领导的替身”。“领导的替身”是指那些可以替代领导的因素,它可以是学校共同体成员对共享价值观的承诺,也可以是工作本身带来的愉悦感,还可以是团结的工作群体等。由于这些可以替代领导的因素存在,原来在控制和督导方面起作用的领导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最终,在道德领导的引领下,学校教师员工实现自我领导,达到自我管理的理想境界。同时,在道德承诺的动机驱使下,教师也成为道德示范的中心,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信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效仿的道德楷模。

(三)校园道德舆论

“舆论”就是公众意见,道德舆论则是影响和评价道德现象的公众意见,而且是评价道德现象的重要标准。道德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并且具有心理约束力的道德评价或道德言论,它是一种群体的道德态度倾向。道德舆论在整个社会舆论中具有主导地位,它不仅具有其他社会舆论的一般特征,而且对其他舆论有支配和引导的作用。所以,道德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对个体的社会道德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还对个体的道德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的道德舆论主要表现为学校舆论宣传的内容、导向以及学校内道德评价的标准与水平。学校道德舆论是学校道德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道德信息传递与道德价值导向的作用,对学校道德风尚和共同体成员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具有重大影响。

(四)学校物理环境

学校的物理环境是由校园建筑、雕塑、标牌语、校园绿地、校服等构成的物质环境。学校物理环境不仅仅是物理建筑物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负载了一所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所以,学校的物理环境都是学校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反映,校园的一草一木均表达着学校所秉承的文化传统以及学校的育人理念。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师生来说,物质景观不是没有意义的事物,而是一种蕴意学校文化或某种道德精神的“文本”。师生们对这种“文本”的解读与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校传递其文化观、道德观、育人观的过程。因此,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道德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