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道德原则构建学校管理机制应注意的问题(1 / 1)

校长是全面负责和统一领导学校工作的灵魂人物,在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中具有决定权与支配权。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会造成部分校长的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和以权压人,使得公正性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丧失。同时,由于校长听不进任何教师的意见,还可能对提意见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以势压人,在学校管理中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必然引起学校内部教职员工的普遍不满。所以,要落实“以德立校”的理念,校长必须坚持公正原则和善行原则,并以此构建学校管理机制。在以道德原则构建学校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校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事实公正与价值公正的统一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公正是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共同体成员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以公正原则构建学校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而且由于“公正”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凝聚力,它还有利于形成学校公正的秩序。但是,在运用公正原则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坚持事实公正与价值公正的统一。事实公正与价值公正是教育公正的两种形态,事实公正即制度公正,价值公正即观念公正。事实公正与价值公正的分离既源于人们对公正认知的麻木与困惑,也源于某种强权、垄断与专制。如果不能将事实公正与价值公正有机统一,就会导致人们产生公正性抱怨,进而影响制度的稳定性以及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9]。具体来说,校长首先要把师生员工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并不是对立的两极,只是各自的职责不同而已。所以,校长树立一视同仁的公正观念是坚持公正原则的首要条件。其次,不仅在观念上做到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公正对待,而且还要制订并实行统一的标准,以制度建设来保证学校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具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如职位晋升机会、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以及报酬获得的机会等。最后,要以公正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学校资源分配的公正,即按照每个共同体成员所投入的劳动和所做出的贡献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使得每个人“得其所应得”。

(二)注重将信任关系作为构建学校管理机制的道德资源

善行原则强调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校长应该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善行原则构建学校管理机制时必须注意人际信任关系的建立,包括校长与广大师生员工间、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作为学校进步的一种社会资源,关系中的彼此信任可以促进信仰、价值观、组织的日常工作和个人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而这一切又促使学生积极行动、认真学习”[10]。所以,校长应将彼此间的信任关系作为重要的道德资源,以便能在日常管理中实现人本关怀,即切实地关心、尊重教师,用共同的目标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使他们能够不断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因为,学校校长是增强彼此信任关系的关键人物,他既要表现出这种信任,又要在学校营造出一种有着信任关系的文化氛围。雷纳等指出,信任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能力信任,即信其本领;第二种是契约信任,即信其品格;第三种是沟通信任,即信其坦言(见表2-1)[11]。从这三种类型的信任中可以看出,信任关系是逐步形成的,而且校长必须对学校管理文化中的这种信任关系加以指导和培养。

表2-1 雷纳(1999)信任的三种类型

续表

基于上述三种信任,校长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共同体成员“信其本领”。也就是说,校长个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以及他同广大师生员工间信任关系的形成。具备卓越道德领导力的校长,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意识到自身承担的学校发展使命,并且能充分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与感召力统筹规划与协调,带领教师员工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目标的实现。所以,校长必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转变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重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从而凭借自身卓越的道德领导力赢得广大师生员工的信任。其次,校长必须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契约信任的形成,使共同体成员能“信其品格”。只有在共同价值观念、高涨的士气、团结与友爱、格调高尚的共同意愿和情感体验支配下,团队成员才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信任。契约信任需要建立在团队精神的基础上,团队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他们努力地、自觉地去维护学校的集体荣誉,并以坚定的、相互间的信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自觉以团队的整体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最后,校长要让共同体成员“信其坦言”,必须建构民主对话的沟通机制,实现沟通信任。对话是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在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沟通信任体现为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持续对话。在这样的持续性对话中,对话双方均对对方的力量深信不疑。所以,信任是对话的前提,如果对话双方相互猜疑、钩心斗角,那么真正的对话便不可能发生。当校长与师生员工建立了这样的对话沟通机制,也就建构了他们之间的沟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