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团队活动纳入课程(1 / 1)

团队活动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内容丰富,不只是局限于德育,还包括科学、艺术、文学、体育等多个领域。随着课程的深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实践不断完善,学校其实可以尝试着在完成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少先队、社团活动等的团队活动与学科及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凸显校本特色,这样团队活动也就有了丰厚的根基,内容也更加精彩纷呈。

团队活动走向课程化,对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品牌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团队活动课程化可以实现学生参与的全员普及,实现由业余管理者到专业指导者的转变。用课程化的方式来管理团队活动,是团队活动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团队活动纳入学校课程,同时也就有了时间和空间保障,因为如果没有统一的固定时间、固定场地等,团队活动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社团活动很难有效、持续开展下去,因此,用课程化的方式来管理社团,是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3]。把团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等课程整合起来,除了为团队活动确定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场地外,还可以提供必要的器材、设备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讲,团队的师资力量决定了团队活动的整体质量。团队指导师资除了大部分由教师来承担外,专业性较强的导师可由部分有专业水平的家长或社会专业人士担任,还可以组织教师和家长做团队活动的志愿者,参与团队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为团队提供多方面的引导和培训。

案例分享

做学习的主人(有删减)

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开发了“做学习的主人”系列成长课程,使孩子能够尽享“成长之美”。

1.“认知体验”课程

入学之初,认知是重要的成长体验。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学校为一、二年级学生分别开设了“星期五小镇”和“绘本坊”体验课程,使孩子们从情景体验和书籍中获得对社会的感知,增加对各种角色的认识。

低年级学生的课程还特别设计了家长的参与。以四年级(3)班农(家)委会曾精心设计的“责任”课程为例,他们用活动来诠释抽象的“责任”,以孩子的名义资助了几个山区学生,并引导孩子们用卖报纸的钱给山区小朋友买学习用品。隆冬的清晨,孩子们离开暖和的被窝去批发、售卖报纸,这对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但在卖报筹款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责任和爱产生了特别理解。

2.“选修规划”课程

成长需要激发、引导,学校因此开发了“童乐汇”成长设计课程。我们首先引导学生确定目标,指导学生制订年度成长目标,协助学生探索成长路径,并在学校“最童年”舞台上展示。也许他们的表现不够精彩,但我们看重的是孩子们收获了什么。从准备到展示,在鼓励和掌声中,他们收获了自信、合作、友爱,还有新的成长和永久的美好回忆。

课程没有量的丰富,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多元成长。我们把几十门科目整合为紫藤艺术团、红帆船俱乐部、文学社、阳光体育俱乐部等8个课程团队。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参与课程开发,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基于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为了保证课程实施,每学期由各课程团队团长组成的课程指导小组会进行一次课程实施调研周活动,就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成果进行调研、梳理、提炼,并在教师中交流分享,指导修改并不断完善。

团队建设促进课程实施质量,多元评价促进课程、教师、学生的发展。学校每学年评选“金牌课程”,以此巩固优秀课程,每学期还进行“金星”“银星”团队的评比。学生评价除了“以展代评”外,还以“学分银行”的方式指导学生将课程体验中的点点滴滴积累、储存、筛选、反思。

3.“小鬼当家”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在校的社会生活,决定了他们将具有怎样的社会观念,将成为怎样的社会之人。因此,改变大多数学生在班级中的从属地位,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增强他们内在力量的班级自治课程在我校开始启动。

各班通过岗位设置—自主命名—自主申报—竞争上岗—评价表彰,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增强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担当中感悟成长。“不差钱财务部”“大力士搬搬搬”等一个个极富创意的岗位为学生智慧成长提供了个性舞台。

资料来源:烟文英.做学习的主人[J].人民教育,2013(2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