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学生兴趣组建校园信息网络,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导航(1 / 1)

“我的地盘,我做主”。校园信息网络是孩子们的网络,是他们学习、沟通、成长的园地。学校要将网络回归到孩子们身上,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得好不好,其标准之一是人气旺不旺。人气旺不仅仅取决于校园信息网络的设计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师生参与建设和应用的热情度。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同,每个人的爱好都会有所偏差。所谓“大锅饭众口难调”,怎么样才能适应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呢?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必须采取花式多姿多彩,版式不断推陈出新,并且设立留言板,多倾听师生的呼声,满足师生真正的需求,及时修正不合时宜的版块,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不同爱好的学生积极参与。

其中,“要把音乐作为校园信息网络文化的连接线,主流的、经典的、新潮的和前卫的都应在校园信息网络中有自己的位置;要把绘画作为校园信息网络文化的蓝天,让学生把自己美好的记忆和内心的希望留在天空中;要把学生所有感兴趣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在校园信息网络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爱好的园地。实践证明,校园信息网络不仅培养了学生高雅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让学生在平等、开放、互动、轻松的环境中提高了素质”[17]。因此,作为校长,应该想方设法地提高校园信息网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充分调动学生、教师、校友的参与热情,这样的校园信息网络站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信息网络的育人作用。校长在校园信息网络建设中,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网络德育工作理念进行构建。其一是围绕学生兴趣点举办专题德育教育活动和收集优质德育教育资源,将其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进行特色网站建设,提高网络文化服务水平,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从而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校园信息网络文化特有的思想价值。其二是针对学校学生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系列的网上交流活动,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回答和释疑,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紧紧掌控网上舆论主导权,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有效形成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合力。其三是通过在校园信息网络中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艺术、体育广角、兴趣小组、研讨、微课堂、自制电影等栏目,从而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文化育人的效果,营造高品位和高格调的校园信息网络文化氛围。

案例分享

《网络专题讲座》开设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本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将校本课程的建设建筑在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平台上,旨在充分发挥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技术优势,实现学生学习资源优化、德育资源网络化,培育学生现代的学习方式,营造网络育人的文化氛围。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开设“网络专题讲座”是一条实施校本课程的可行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思想特征,确定不同的知识文化和德育活动主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各类专题讲座。多媒体呈现的专题内容,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唤起学生记忆、知识的沉淀和思想道德的升华。讲座过程中,师生平等自由地讨论、争辩等学习形式,形成群体的“头脑风暴”,使学生在知识、兴趣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同时,不断萌生出新的问题。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成小课题,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德育研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专题讲座,一种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前,我们已开发了四种形式的网络专题讲座。

其一,“欣赏+研究”型讲座,此类讲座借助于精美的媒介信息环境,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学生在审美中形成积极的情感和道德追求,并引导他们自觉地进入学习研究和德育探索的过程。

其二,“浏览+研究”型讲座,此类讲座借助于丰富的学科和德育资源性输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大信息量的刺激下,自觉针对具体主题,进行微型研究和自我教育。

其三,“动手+研究”型讲座,此类讲座以中低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丰富的图片材料,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信息环境,教师适度动手,生动呈现成果的产生过程,引发学生动手试一试的冲动,让学生充满好奇地进入想要探究其中规律和追求人生真理的学习中。

其四,“思辨+研究”型讲座,此类讲座以高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向学生呈现大量司空见惯的但却有同一内在规律的现象,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然后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运用哲学的思辨方法思维并感悟人生哲理的过程。

“网络专题讲座”的课程方式具有易于开发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使学生成为信息的分享者和创造者,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和德育资源,更是提高了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自我学习、自我研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讲座设计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最终将这种课程方式上升至学校文化建设的亮点。

两年来,我校80%的教师参与了为学生整合各类资源、创设信息环境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了动物、宇宙、艺术、民俗、节日、体育与健身、人与环境、生活小常识等8大类64个讲座的教学资源库。可以说,教学形式的改革,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德育途径的更新,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思想品位和文化内涵;“网络专题讲座”的开设,构建了自主、平等、合作的学校“文化生态”。

资料来源: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信息网络与文化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4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