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注重对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挖掘(1 / 1)

学校需要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完成基本的物质配备。不仅如此,学校还需要根据地区特点和学校理念进行适当的美化和绿化,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育人的环境。如果只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学校的“门面”来抓,使得所说的环境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的花花草草或者雕廊画墙,那么这样的学校环境文化只能是缺乏特色、千篇一律、流于形式,最终陷入急功近利的窠臼。

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途径。只要用心,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充分挖掘育人功能。如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创建的帕夫雷什中学里,每座教学楼以及楼里每一层的陈设布置,都是同该年龄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情趣相适应的,如在一二年级教学楼的走廊里,有图片展览橱窗吸引孩子(图片是定期更换的),那些图片的含义即使不加说明也是能够被理解的,适合刚入学的孩子们,如介绍孩子身边环境的“图片世界”等。“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1]再如,帕夫雷什中学有专门的家长活动角,在那里陈列的是介绍孩子的劳动、学习和创作的各种展品。每位家长都可以在那里看到显示自己子女某种优点的东西:做得很好的书面作业,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或工具,练习簿、图表、绘画等。老师还可以在活动角与家长进行单独谈话。这样的环境设置,无论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对学生本身,都有着独特而强大的教育功能。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这样的告诫:“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都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2]可见,作为校长,一定要力求使校园环境成为物化的活教材,成为学生身边耳濡目染的教育资源,打造自己学校系统而又富有成效的环境文化教育体系,既有独特的学校文化内涵,又有致力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深远意义。

案例分享

极具创意效果的Rain花园

西方国家一些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中注重生态环境营造的案例,将注重生态的价值观物化为特定的校园环境,能够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迪。例如,2007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将设计荣誉奖(ASLA General Design Honor Award,2007)颁给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Mount Tabor中学Rain花园校园环境设计。该项目的设计理念融合艺术、教育与生态功能等概念,将校园内一个原本未合理利用的停车场改造成了极具创意效果的Rain花园。该设计将学校变成了一个颇受欢迎的生态“绿色空间”,并且以细致入微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注入学生的情感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们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巧妙而合理地体现了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

资料来源:林刚.中小学校园环境的教育寓意性设计探究[J].教育研究,2013(3):43.

概括地说,对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挖掘是指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当中,依据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及对学生身心发展所寄予的特定期许,“重视环境整体设计对于学生可能产生的积极心理影响,同时在环境景观及设施建设中注入相应的积极向上的教育含义,从而让校园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载体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通过间接的感染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向学生传递健康的价值观”[3]。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校园当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受到了浸润,获得了启示,从而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