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过程中,古人一直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中,“情”指的是情感体验,在现代的德育趋势中,也越来越注重道德情感体验。因为“情”既是“知”与“意”转化的桥梁,又是“行”的动力。如以培养道德情感为主旨的体谅模式的创立者、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菲尔(McPhail)对德育中那些过于理性的方法提出批评,认为它们损害了人性的最好情感,主张满足人类的爱与被爱。基尔申鲍姆(Kirschenbaum)也提出通过感受与沟通增强情感体验的观点,他认为,“感受包括:珍视、爱护,有良好的自我感受,意识到自身的情感。沟通包括移情,即倾听、理解他人选择的心境”[19]。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并从中得到快乐感、成功感、幸福感。如要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的品德,可选用有关亲情的故事素材,让学生走进故事情境,进行角色,这样特别能让学生动情、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发生在汶川地震的一个故事《来自天堂的短信》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案例分享
来自天堂的短信
地震后的第二天,搜救队队员在北川县的废墟中看见了她:她一动不动卧在废墟中。透过那一堆钢筋水泥的间隙,人们可以看到她倒下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惨不忍睹。
救援人员确认她已经死亡,但救援队队长却在她身下发现:“有个孩子,还活着!”废墟被清理开,在她身下出现了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面包裹着一个大概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因为母亲的庇护,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还安静地睡着。随行的医生解开小被子准备做些检查时,发现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落泪了,手机在人群中默默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在低声地啜泣。
资料来源:高原.汶川地震中的“短信妈妈”[EB/OL].http://health.sohu.com/20100428/n271807330.shtml,2010-4-8.
看到汶川地震母亲舍命救孩子这么一个感人的事实,不要说一个孩子,就是看惯了人情世故的成人也会落泪。这样的画面不再是冷冰冰的道德说教,也不再是条条框框的道德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爱的感染、爱的传递。相信所有的孩子,包括曾经向妈妈举刀的小苗看完也会有所触动的,这就是无私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