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于校园环境建设中,让物质载体具有积淀性、时代性(1 / 1)

(一)挖掘历史文化,丰富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形象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作为具有浓郁人文气息、文化氛围的学校,其建筑更能反映历史的变迁。学校所处的地域历史文化背景、建筑整体风格和学校的办学传统成为决定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充分挖掘学校所处区域的历史文化,根据时代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设计建筑公司沟通,设计、规划、建好符合孩子需求发展的学校,让校舍成为凝固的历史,体现文化的积淀,昭显时代的气息,传承学校的理念,突出育人的功能,丰富活动的空间,提升学校的形象。

2012年度中国建筑设计评比中,上海市黄浦区某小学获得建筑设计金奖的殊荣。据校长介绍,为了建好学校,教育局和设计建筑方反复沟通,先后七易其稿,尽管艰辛,但出来的效果非常好。设计建筑方站在建筑角度考虑设计建筑施工,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教育、学校、孩子的角度考虑设计建筑施工,两者需要融合。小学校舍设计获金奖,这是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育人理念的完美结合。新校舍建成后,学校也十分注重育人环境的内涵建设:体现时代感、学校特色的“光影大厅”,不同色系、不同特点的各年级教室布置深受孩子欢迎。

案例分享

在高密度城区中创造教育绿洲

如果必须在狭小的基地上建造,你理想中的小学建筑是什么样的?日前,2012年度中国建筑设计奖颁出,在36个金奖项目中,上海市黄浦区××小学榜上有名。相对于榜单上的众多公共项目而言,这个小学项目体量虽然不大,却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当学校建筑遭遇高密度城区,面对诸多的场地、技术限制时能够采取的应对之策——屋顶花园、底层架空、下沉院落等建筑设计手段被融入设计之中。

“这个项目是在非常狭小的基地上安排好学校的各种功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对早报记者评论道。而项目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章明则给出了一个更为形象的形容:“我们试图在高密度的环境下创造一处教育绿洲,让老城区喘一口气。”

集约设计教学综合体

提及小学的设计,开放的空间、明亮的采光、活泼的装饰是约定俗成的想象。然而,在大城市中,这种能够以足够的空间让设计展开想象,平铺式地设计小学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多。

以位于白渡路128号的黄浦区××小学为例,整个小学的基地狭小,校舍占地532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502平方米,处在典型的上海旧城区中心,周围环境极其散乱:不同时期建造的高层住宅、幕墙外观的商办建筑、等待拆迁的老城厢低层住宅紧紧包围着这个孩童的求学之所。而在基地的狭小之外,由于是小学建筑,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如采光、通风,必须要容纳的区域如操场、跑道,仍然一个也不能少。

事实上,黄浦区××小学所面对的条件限制在上海并非个案。上海市区高密度的特殊情况,在上海的小学建筑标准中也有所体现。在国家标准中,规定小学建筑应是四层,而在上海中心城区要达到小学建筑不超过四层颇为困难。

“我们真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章明坦承。最终的建筑方案采用了集约化的手段来设计教学综合体——两个三维的“L”形体量紧密地相互扭曲缠绕、穿插咬合,顺利地将报告厅、实验室、空中花园、室外小剧场等整合到一起,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区在一个建筑综合体中得以实现。为了在有限的场地中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建筑师设计了斜坡式的下沉院落,利用地下空间;报告厅则被设计在一楼,而且是两座楼之间的连接处,而报告厅的顶上则被设计成屋顶花园,“这样,在课间,孩子们不用走到操场,只要下一两层楼就可以有课间活动的空间。”

功能复合创造灰空间

除了集约建造之外,有着复合功能的“灰空间”也成为建筑的一大特色。

特别典型的是教学楼南部和跑道相连的区域采取了底部架空的方式进行处理,形成了一个半户外的空间,“占天不占地”,一方面,为学生在下雨天的活动创造出空间;另一方面,也和室外的跑道相连,弥补了跑道长度不足之憾——将公共活动区屋顶内院空间与运动区域联动融合,形成一组连续流动的灵动空间,在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与景观价值。再比如,报告厅可以是大教室,也可以供师生表演;入口大厅在采用采光天窗解决采光的同时,也使得空间有了半室外的味道。另外,一些以数字为主题的细节设计颇具童心——走廊的玻璃砖、大厅的采光天窗、教学楼的东立面上都有数字1到10的身影。

“学校建筑,面对不同的用地条件,需要采取不一样的策略。”章明在谈及学校设计的心得时说,“在宽阔的场地,可以用平面平铺的方式进行;但在高密度的城区,则可以用立体叠加的策略。”在章明看来,目前国内中小学建筑的设计思路仍然颇受限制,在一些同样建筑密度非常高的地方,学校的设计已经因地制宜地发生了变化。“比如在新加坡,我们就看到有学校把高层建筑的顶楼用作操场,用跑道把楼与楼连接起来。这个想法其实我们也在几年前有过,在设计格致中学的时候,我们就提出过要把操场整个架空起来,但最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实现。”

资料来源:蔡晓玮.在高密度城区中创造教育绿洲[N].东方早报,2013-09-27.

(二)倾听孩子心声,布置场室空间,充满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包括与之相辅相成的其他人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可能重视了教师的意见,而忽视了学生的意见。我们经常说以人为本,人本包括了师本和生本,两者同样重要,从学校服务的对象——学生来说,孩子的意见更值得重视。如果说校舍建设需要高屋建瓴,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孩子们由于年龄知识所限局限了对校舍建设发表意见,那么校园中教室、功能场室的使用者是孩子,他们对场室的布置使用是最有发言权的。校长们要学会放下架子,迈开脚步,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求,大胆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布置功能场室,让场室文化在具有教育性、学科性的同时具有童心、童真、童趣,成为生态型的场室,成为孩子喜欢的场室。

相关阅读

××大学附小四年级(3)班朱家昊同学的心里呼声

假如我是校长,我会好好“打扮”我们的校园。瞧!校园多美好,处处是芳草,花儿微微“笑”。我还要在操场上设一些体育器材,让学生们健康成长,让老师们快乐地工作。看着一批一批的学生毕业,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假如我是校长,我会和老师们一起关爱同学。课间老师都会提醒那些追、跑、打、闹的同学们注意安全。如果哪位同学擦伤或摔伤了,老师们会把他送到医务室去。在那里,这位同学会得到医务室老师的悉心照料。我还会抽时间去教学楼,到教室里去走走,和同学们谈谈心。如果哪位同学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会开导他如何正确地处理好。只有看到同学们身心健康地在学校度过开心的每一天时,我们才能安心地继续工作。

假如我是校长,我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鼓励同学们全面发展。当我看到那些“小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时,心中会想起他们那些默默奉献的体育老师们。当我看到田径和轮滑选手们为学校争得荣誉时,一定不会忘记他们是怎样刻苦训练、挥汗如雨的。

假如将来我能当上校长,我一定会好好教育我的学生们,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最终使我们的学校成为学生们终生难忘的一片“乐园”。

假如您是校长,您会以怎样的行动来为孩子们创建校园环境呢?

资料来源:吴颍惠.来自学生的教育建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