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资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缺乏是传统教育发展之瓶颈。首先是教师认识理念上的不足,对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够重视,不够热情;其次是对于传统经典还不具备比较高的解读能力,如还要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要掌握相应的文化常识,更要有相宜的哲学思考。
因此,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的打造。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做到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一点上,天河区教育部门就传统文化区域性推进做了比较大的尝试,全区中小学教师无论学科均需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定课时的培训。
(二)课程保障
有条件的学校需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在内容选择与课程实施中,需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制订有层次的教育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从而使传统文化精神真正有效地渗透到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
(三)资源保障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是全社会的大事,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家庭教育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根基,学校是教育主阵地,社会环境是文化传承应有的保障。这三者是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格局。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等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四)评价保障
制订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从学生、教师、学校几方面研究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更好地规范与发展传统文化。
案例分享
依托传统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乞巧教育文化
××小学被媒体称为“乞巧学校”。每当每年一次的市乞巧文化节开幕之际,××小学成为欢乐的海洋,人山人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市民来到××小学参观学生的乞巧作品。学校从2005年开始,以乞巧文化为切入点,以乞巧文化节为平台,学校被授予广东省乞巧文化传承基地和广州市青少年乞巧文化传承基地。目前,乞巧文化渗透到学校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体师生参加,乞巧文化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益资源。
(一)乞巧教育文化确立的背景
××地区自宋朝始建村以来,至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的祠堂、古迹、民俗民风,在这条古老村落里,尤为显眼,端午划龙舟、过年男人耍狮子、女人赛乞巧等传统习俗流行至今。当地人对乞巧文化传统的执着、勇敢和沉醉,令乞巧这一民俗文化在落寞多年后,重新绽放出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1998年,××的四位耄耋老人,偷偷地在村中进行了“摆七娘”的乞巧活动,引起了当地人的震惊,这四位老人后来被誉为××的四大“乞巧婆婆”。2001年,在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当地人潘剑明的大力推动下,在××举行了盛大的广州市乞巧文化节。这一独具浓郁岭南特色的民俗节日,得以重现广州,为世人所重新认识。
早在2004年,学校就初步接触到了××的乞巧文化。在日后学校参入乞巧文化节的活动中,有机会接触到××的民间艺人,亲身感受乞巧文化的魅力,在耳濡目染中,越来越深入了解到乞巧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更让学校萌发深深地思考:在现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怎样让我们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承呢?怎样使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在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其巧妙融入学校的育人之中呢?主要是“立足校本,依托社区,文化熏校”。
(二)乞巧教育文化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阐述
教育目标:主体对象是学生。要通过乞巧教育使学生养成“德智双修,身心两健,心灵手巧”的德行,达到“心巧、智巧、手巧”的目标。
教学目标:主体对象是教师。要通过乞巧教育使教师具有“德艺双馨,知行合一,巧为人师”的品性,达到“巧备、巧说、巧教”的技能和技巧。
管理目标:主体对象是行政干部。要通过乞巧教育使干部达到“德才兼备,身体力行,务实巧干”,达到“巧管、巧理、巧论”的方法和要求。
(三)创设乞巧文化氛围,形成乞巧文化显性平台
创设乞巧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乞巧文化显性平台。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把乞巧文化和书香校园环境建设结合,互为熏陶。首先,学校注重校园硬环境的文化内涵的打造。
1.装点乞巧文化氛围
在学校教学楼的所有楼道专门把具有乞巧特色和乞巧内容的摄影作品装点到楼梯道上,让师生耳濡目染。
2.建设品德品书廊
矗立××名人像,彩喷出××名人《七夕吟》。××小学的创始人潘文治的雕像矗立在校园的一楼品徳廊旁,还专门开辟了乞巧文化廊,把××清朝举人潘名江(潘文治之父)亲自撰写的《七夕吟》展示在乞巧文化廊中,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名人名言镶嵌在亭廊之间,供学生流连阅读。
3.开辟乞巧文化精品廊
在二楼平台专门开辟了乞巧文化廊,以一个“巧”字点出主旨。把每年学生获奖的乞巧作品展示在展览柜,供来宾参观,同时把教学楼二楼的艺术长廊改造成乞巧长廊,展示历年来学生制作的乞巧作品中的精品,成为××小学“文化熏校”行动中最大的一个亮点。
4.成立乞巧工作坊
在学校四楼成立了乞巧作品制作坊和作品陈列室。让学生制作手工,并通过每年六月的全校学生参与的乞巧作品大赛中学生乞巧作品以班级为单位收集在陈列室。
这样就形成了乞巧文化廊、品德廊、品书廊三廊相映成趣,书香满校园的视觉氛围。
(四)乞巧教育的内涵和着力点
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学校教育遵循的根本点,乞巧教育的内涵和着力点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入手,把它有机、有效、有利地渗透到学校品牌建设之中。
1.德育——巧德为先
以乞巧文化为载体,地域文化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以评乞巧之星带动学校五星班级的评比,创新了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学校把五星班级的评比和五星少年的评选活动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以乞巧活动为主线,学校每学期开展乞巧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礼仪之星的“五星”少年评比,对班级开展五星班级的评比——两读(早读、午读)、两操(早操、眼保健操)、环保、纪律、卫生、礼仪五个方面的评比。每学期学校将评选出30名“五星少年”,将他们的照片和事迹通过彩喷张贴在学校橱窗里,以先进促后进。通过以上举措,××小学的乞巧文化氛围空前的浓厚,很多精美夺目的作品受到各方参观来宾的称赞。学生温文尔雅,文明有礼,在多次接待来访的领导和来宾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2.智育——巧智动脑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作用,重点打造生本课堂,在“巧”字上做文章。学校把乞巧文化有机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呈现乞巧课堂,使地域的文化资源为学所用,使学生喜闻乐见,现在正构建“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的以生为本的乞巧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从2005年始,学校以生本理念,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和社区乞巧文化资源,打造以生为本的乞巧课堂,在“巧”字上做文章,对教师:巧备、巧教;对学生:巧学、巧读。2008年3月,学校的生本实验班的教师以乞巧为内容,在生本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向全市部分生本学校的语文教师展示了乞巧生本语文课,受到好评。
3.体育——巧体促能
地域文化融合在体育活动之中。把划龙舟、舞龙舞狮、巧手穿针引线等传统的××文化和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机结合,在《众人划船过大江》和《彩云追月》等民间音乐的伴奏下,大课间操生动活泼。
乞巧大课间活动是在广播操、自编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结合奥运、亚运等国家大事,设计了对应的游戏项目,通过有机渗透××地域本土文化,融入了“舞醒狮”“划龙舟”“乞巧穿针引线”等民间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热情,无形中熏陶学生的综合素养。
设计“竹竿舞、舞狮、划龙舟”。在大课间活动中,以《众人划桨开大船》为音乐背景的划龙舟动作、以《彩云追月》为衬托的乞巧女儿穿针引线动作作为放松动作,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地域本土特色文化。
4.美育——巧美熏心
以开发校本教材做支撑,形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学校把乞巧课作为美术课的乡土课程,每学期有一个月的时间用于乞巧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关于乞巧文化节的各种内容的绘画课,更有制作乞巧工艺品的手工课,一大批精美的手工作品都在课堂中制作出来。通过课堂教学,很多非××的孩子了解了乞巧这一奇特的传统民间文化,而××的孩子更加热爱××,更有强烈的自豪感和参与意识。
学校美术课以《我们的乞巧》为校本教材,每周在地方课时中安排一节,在美术课上专门上乞巧课,在课堂上渗透。在音乐课上,有机渗透《七夕吟》本土音乐素材,以合唱为抓手,重点突出南腔粤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劳育——以劳巧手
把乞巧手工融进美术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在每星期二的下午第三节课,学校聘请××的乞巧婆婆来到课堂做指导,在专门的乞巧手工制作室里开设乞巧手工课。
学校从2005学年开始,在低段年级实施活动特色课程计划,开设多门课外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选择。具体安排是在小学一、二年级每天多开设一节活动课。具体课程设计为艺术(音乐和舞蹈)、乞巧手工、舞龙舞狮、游泳、计算机、体育大课间等活动内容,特别是学校专门设立了乞巧手工制作室,每周二下午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还专门聘请了××的乞巧婆婆手把手地指导;每年的五月,学校就会开展乞巧作品制作比赛,在每年的艺术月期间,利用“六一节”举行大型的乞巧作品展,以乞巧少年展风采为主题,每班都展出一台乞巧作品,再在全校选出精品制作者参加暑假举行的广州市乞巧文化节活动。
资料来源:依托传统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乞巧教育品牌.××小学网站[EB/OL].http://www.thjy.org/schzhucun/index.aspx,201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