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地域之特(1 / 1)

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一旦消失,无可替代。

许多地方在发展地域文化旅游时,片面重视有形的遗迹或遗物等地域文化,而对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等无形的地域文化重视不够。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缺乏主动性与系统性。

而高速发展思路推动下的城市化、市场化正在导致地域共同体的解体和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消失。在高速发展的大中城市,地域文化受到的冲击与破坏几乎可用惨烈来形容了。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只剩270万个。这意味着,每一天中国都有80个到100个村庄消失。保护、开发、利用和发展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也是学校的职责所在。

如何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

每所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徐永文博士曾提出:“对学生个体而言,‘社会’是个抽象的存在,而‘地域’才是具体的、明确的、可触摸的概念”[3],因此,地域文化因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成为丰富、鲜活而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独特和全方位的教育价值。很多学校借助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开发了校本活动课程。这些活动课程把教师、学生与环境三个要素良性互动,对学生心智发展、知识建构、能力提升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北京康乐里小学的“走进博物馆”“走进剧场”的校本课程被誉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上海曹光彪小学的“玩转上海”校本课程使学生的各种潜能被开发。

因此,“就地取材”对本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整合,做成活动教材,甚至纳入课程体系中,有利于对学生知识体系进行补充,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及问题,有利于传播优秀地域文化及传承传统文化。

相关阅读

全国逾1.8万所学校试点经典诵读

记者从正在安徽徽州古城歙县举办的“第四届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上了解到,全国有逾1.8万所学校试点“中华诵·经典诵读”,广大青少年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为通过有效途径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0年7月初下发《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部分省(区、市)和直属高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为此项工作在全国的推开探索方式、积累经验。教育部等分别于2010年8月底和11月分两批确定了15个省(区、市)和11所直属高校为首批试点地区和单位。其中,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等25个市、县(区)推进区域性试点;全国总计有18261所中小学、286所中等职业中学、108所高校参加学校试点工作。

资料来源:王立武.全国逾1.8万所学校试点经典诵读.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4/19/c_121323324.html,2011-04-19.

相关阅读

在传统文化中塑造青少年完美人格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

2013年4月8日上午,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开题大会暨天河区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研讨会在广州市天河中学珠江书院大讲堂隆重举行。《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是基于“十一五”阶段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教学实验性研究,依托党的科学发展观和现代课程构建理论,集当代青少年“人格教育”课程实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于一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国民教育理论及校本文化课程体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青少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完美人格”教育,即希望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学思想、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人格的德育因素,让中小学生在心中种下民族文化之根,激发他们为圆“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为了更好地以优秀传统文化重拾民族文化信仰,以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塑造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天河区自2012年2月起,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实施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开创了广州乃至全国的“四个第一”:第一个将国家语委的经典诵读上升为经典教育;第一个将经典教育纳入课程管理;第一个将经典教育在同一时间不同学段实现全覆盖;第一个将经典教育作为区域性教育特色推进实施。全区各学校还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学校宣传栏、电子屏、广播、校园网等,大力宣传经典教育,传诵经典美文,营造经典教育的校园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资料来源:成希,田禾.在传统文化中塑造青少年完美人格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N].南方日报,2013-04-8: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