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媒形式的多样化,知识和信息也空前膨胀,其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也更加迅速和多元。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话题,自然也成为这个创新时代要变革的对象。在我国中小学开展课程变革的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对以往的课程变革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当今的课程变革提供一些经验借鉴。美国著名的兰德变革研究发现,学校改革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在注重外在主体因素的同时,充分给予学校内部人员时间和权威来实施变革,这是变革得以机制化的主要途径(Berman,P.B.&McLaughlin,M.W.,1979)。此后,学者们还发现,无论多么好的变革计划,多么好的课程改革方案,如果不适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得不到师生们的认可,那么这种变革的方案一定不会成功。正如一位学者所概括的:
“课程变革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的过程,学校之外的关于课程变革的设想,即使非常完美,也不可避免的在学校和课堂实施中遇到问题。
“课程变革方案的可靠或完美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课程变革的过程、过程中所牵涉的人员(校长和教师)对变革的准备和参与程度,以及来自校外(社区和教育当局)和校内(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支持,对于变革的进展,也是相当重要的。
“课程变革即使不完全源于校内,也应该保持对学校背景和教师文化的敏感性,有意义的教育变革不可能凭空产生。
“理想的变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活动或者教师的日常专业活动发生密切联系的过程。
“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变革的主体,课程变革应该是一个广泛参与的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由某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独自承担。
“课程变革,对外应该和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以和其他社会资源合作进行教学变革;对内则应该进行组织重构和文化重建。”[1]
因此,人们开始将课程变革的注意力转向了课程变革的前线——学校层面,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课程变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课程变革的关键,课程变革能否落到实处,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校的课程领导水平如何。学校层面的课程变革,主要涉及两类人:一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课程使用者;二是以校长为主的学校领导者。如果说学校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的话,那么,学校的课程领导,特别是校长,则是学校课程改革层面上最为关键的主体性因素。
首先,校长是学校的一把手,校长成为课程变革的主体,意味着校长应该是一个引领者,要明确并引领课程的改革方向。其次,校长在学校课程领导中,还应该是一个协商者,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支持,需要拥有众多的同行者和支持者。最后,校长在面对改革的时候,要想取得改革的成功,就需要深入地学习,对自己提出挑战,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自我反思,也就是说,校长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成为一个学习者和自我反思者。课程领导,简单地说,就是课程和行政之间交汇的区域。校长作为课程的领导者,不仅要熟悉课程事务,在课程变革中进行专业引领,而且还要善于综合协调校内外事和人的关系,保障课程变革顺利实施。可以说,这种专业引领和行政协调,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团体协作、同伴互助的基础,没有校长的课程领导,也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推进动力。
当我们讨论学校课程领导力时,必须涉及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研究校长课程领导力这一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它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校长自身来说有什么必要性。第二,在整个学校课程变革的过程中,仅仅靠校长的推进力或领导力是否就能够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课程领导者不能仅仅是校长或学校少数领导者;相反,教师在课程领导中的作用应该被大力提倡。那么,如何激励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这是衡量校长课程领导力水平的重要方面。第三,校长课程领导是要校长自己直接领导课程改革吗?显然不是,校长课程领导主要是校长如何去领导课程的实践者——教师,以及与课程利益相关的人员和组织,只有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课程改革热情、提高了教师及其利益相关者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校长的课程领导才算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第四,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如何,校长在学校的课程变革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现实工作中,校长们的课程领导角色扮演得如何,他们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都是本书要讨论的问题。
[1] 王建军.合作的课程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个案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