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前准备不仅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状态,而且还影响着教师上课的情绪和教学效果,也影响着教师对班级的评价。教师在建班伊始,就应该重视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不仅要准备好学习必备的用品,如上课要用的课本和文具,而且还要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听课。
[案例3-24]
记得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学生的自理能力比较差,常常把东西乱放。有一天下课的时候,我检查学生的书桌,发现很多同学的书桌上和书桌抽屉内都放满了东西,而且很乱。于是利用课前两分钟,我让学生静静地看着我课前准备。紧跟着向他们提问:“你们刚才观察到了什么?”有的同学回答:“老师刚才把桌面整理得很整齐。”我对这位同学的细心观察进行了表扬。然后给学生讲了我上学时的学习习惯。我告诉他们:“老师在上学的时候,经常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放好,总是把书本放在书桌的左边,学习用具放在书桌的右边。下课后先把下一堂要上的科目的书摆放好,才出去做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并且老师现在还保持着这个好习惯。老师相信你们也是有着良好习惯的好孩子。”学生们频频点头。
第二天,我一上课,我看到很多同学的桌面上和书桌抽屉内的书本、文具摆放得十分整齐。借此我对这些首先养成好习惯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并在他们的荣誉本上贴上“整理小能手”的小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身边的同学,让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有一个好的习惯。
第三天,更多学生的学习用品摆放得很整齐。
……
现在,班里学生都养成了这个好的习惯。我心里非常开心!
这件细微之事让我思考了很多,有时身教更胜于言传,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每一个细小的言行都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做好一面榜样镜,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才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做人做事态度。
案例来源:曹占连(北京市丰台区阳春小学)
[案例3-25]
一、提高学生对课前准备的认识
1.向学生强调课前准备的重要性。(1)课前准备相当于运动员上场比赛前的热身活动。没有做好准备活动,如何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听课效率呢?(2)当老师走进一个非常混乱的教室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以这样的情绪开始一节课的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学水平吗?教师教学受影响,谁的损失最大?(3)混乱的课前准备会导致我们班令人厌烦,得到老师的差评。别人会说我们班班风学风不好,诸如此类。大家愿意听到这样的评价吗?我们都有集体荣誉感,班级就像我们的家,谁希望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家不好呢?(4)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从打预备铃开始的,而不是等到科任教师发话才开始。预备铃响,对学生们来说,就不再是自由时间了,不能利用课前准备的两分钟时间处理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
2.课前准备的要求可以简化为“一硬一软”两个方面。“硬”,是指硬件上的保证:黑板必须擦干净,讲台保证清洁整齐,(根据学科要求)电脑或者投影等设备准备就绪等;“软”,就是“软件”,指学生的状态,要定心,要进入状态。
3.指导学生怎么做。要求学生学会掌握时间,下课后迅速处理个人事务,不要等到打预备铃才想起要做什么。注意力要集中,把课前准备当作大事来对待。
二、课前准备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我们还通过制定相关规则解决课前准备混乱的问题。
1.安排最有力的班干部担任所谓“副科”的课代表,增强薄弱环节的管理力量。
2.将“课前准备”作为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强化管理,养成习惯,巩固成果。
3.建立检查督促制度。(1)设计《课前准备班委上岗情况记录表》,由班级纪检委员记录。纪检委员的职责是监督课代表和值周班委在预备铃响后是否上岗。正常上岗执勤的打钩即可,不上岗的记下名字。记录原则:先提醒,提醒无效或者需要反复提醒,才做记录。尽量不记录,因为记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督促。如果督促有效,最后大家养成好习惯,这项记录就可以取消了。在重点管理期间,要求纪检委员每天给班主任查看记录,班主任发现问题立即找责任人谈话。(2)设计《课前准备情况记录表》,由值周班委记录。要求值周班委把问题比较大的学生姓名记在表格相应位置,记录原则同上:先提醒,提醒无效后再记录,尽量少记或不记,只要达到管理效果即可。重点管理期间,班主任每天查看记录,及时解决问题。
发现学生问题后,要先进行教育,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处罚学生。处罚作为一种必要的管理手段,能少用尽量少用。
4.班主任、值周班委、教学助理全部采用“走动式管理”。
我规定:打预备铃后,所有执勤人员(值周班委、教学助理)必须进行走动式管理,完成执勤任务。其中,值周班委要拿着课前准备情况记录本和笔在班里巡视,一边观察一边提醒。班主任也要在有空的时候,多去教室走走看看,和学生聊聊,不要整天待在办公室里。
案例来源:陈宇.课前准备混乱问题对策[J].班主任,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