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天主教教育(1 / 1)

一、耶稣会在天主教内的崛起

文艺复兴的发展与宗教改革的爆发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神圣形象。特别是德意志、瑞士、尼德兰、英国等国家成为新教国家,彻底瓦解了天主教在欧洲信仰领域大一统的地位。罗马教廷并不甘心失去在欧洲信仰领域的统治地位。他们依靠西班牙王国的支持开始了一场反宗教改革运动。

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全方位展开的。一方面,天主教会召开世界性的宗教大会,宣布所有新教教派均为异端,号召信众虔诚于天主教信仰,支持天主教教会,鼓舞信众和天主教政权向新教发起挑战;另一方面,天主教内部的开明修士开始推动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尤其是打击教会腐败等活动。在这些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中,新修会的出现成为挽救天主教地位的新生力量。新修会的建立源自于具有纯洁信仰的修士对原有天主教体制的不满,他们纷纷组织新的修会,走出尘嚣,回归简朴、虔诚的生活。这些新修会以传播福音为主要活动内容,并开展大量的慈善救济活动和教育活动。这些活动逐渐挽回了天主教在信众中的形象。在这些新修会中,耶稣会的建立成为天主教对抗新教的重要阵地。

耶稣会是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Ignatius of Loyola,1491—1556)创立的。他原本打算建立一个具有十字军传统,目的在于捍卫主的坟墓的半军事组织,可是后来却演变成了一个修会组织。他们的会员要坚信天主教信仰,绝对服从教皇的敕令,并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传播天主教的福音。耶稣会的会员成分复杂,有修士、社会活动家、作家、教育家等,修会中的很多修士都是宗教狂热分子,他们经常会选择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去东亚、非洲和美洲的非基督教地区传教。并通过修建教堂、兴办教育和慈善救济等活动来吸引信众。耶稣会在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活动就是兴办教育。他们的教育思想成为天主教国家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

二、耶稣会与天主教国家的学校体制改革

罗耀拉在耶稣会初创之时就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那时想加入耶稣会的人员良莠不齐,给修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此,罗耀拉邀请知名学者开办学院为耶稣会培养专门人才。随着耶稣会早期办学模式大获成功,罗耀拉将修会的教育逐渐向世俗界开放,希望借此吸引更多来自世俗领域的支持。在耶稣会成员的共同呼吁下,天主教会给予耶稣会教育模式大力支持。在教会的支持下,耶稣会教育家纳代尔(J.Nadal,1507—1581)制订了墨西拿教育计划以及完善的教学计划,在耶稣会的学校中实施。此后,耶稣会的办学活动在天主教世界广泛展开。16世纪耶稣会共建立39所学校,17世纪初增加到300所,到18世纪中期,耶稣会兴办的学校数量达到669所。

耶稣会所创办的学校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分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耶稣会的学校办学理念定位为精英教育,他们所招生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上层的年轻子弟。初级学院教育一般学制6年,高级学院学制3~4年,高级学院又称哲学部,学习优秀的哲学部毕业生还可以到更高级的神学部继续进修,学制5~6年。到16世纪末,天主教国家的高等教育基本被耶稣会学校模式所垄断。大量的耶稣会教师也在很多新教国家的大学中获得了任教资格。

三、以信仰为核心的课程改革

耶稣会在广泛建立各类学院的同时,十分重视课程和教法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被整个天主教世界所接受的课程教法体系。耶稣会学校的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着天主教信仰与神学展开。

在初级学院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为理解天主教信仰打下基础。最初三年是语言学习,主要学习天主教会的官方用语拉丁文,辅助以希腊文,禁止使用民族语言。学生从第四年到毕业为止,学习研读经典的拉丁文宗教文本和学习修辞学。

高级学院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良好哲学和神学功底的虔诚修士与社会精英。高级学院的三年学习主要集中学习哲学,辅之以逻辑学、伦理学、代数和几何等。从17世纪开始,其课程又加入了机械学和微积分等新兴学科。高级学院哲学部的优秀毕业生会进入神学部。在神学部学习的6年时间里,前四年主要研习《圣经》,辅之以律法和教会史的学习。学制的最后两年,学生们则要撰写毕业论文,如能通过答辩,则授予神学博士学位。

在课程的开发中,耶稣会教师十分重视宗教道德的灌输。在初级学院的拉丁文学习中,文本的选择多涉及阐释天主教道德的经典文本。尊重律法、禁欲、安贫、服从教皇与教会等内容成为其讲授的核心价值。耶稣会学校的课程开发特别突出计划性,课程的设计必须细致地规定每年每月每星期的具体内容和进程。这些因素极大地提高了耶稣会学校的教学质量。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教育向现代化转型的开端时期。这一时期世俗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人的特点和价值被充分肯定。西欧的教育从宗教指向的教育向世俗教育所转化。提倡尊重天性的教育,也就是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教育观念开始萌芽。有功利主义倾向的技能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的理念也开始萌发。

在文艺复兴的顶峰时期,在政治领域,民族国家的观念逐渐兴起。强调民族自主、呼吁政府权力的集中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西欧的教育也逐渐摆脱了天主教所打造的全欧洲一统的天主教教育,开始走向民族化和国家化。政府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宗教改革之后,无论是新教教育还是天主教的教育都要依靠国家作为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A.蒙田 B.莫尔 C.伊拉斯谟 D.斯图谟

2.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

A.蒙田 B.拉伯雷 C.莫尔 D.维多里诺

3.在下列人文主义者中,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 )。

A.拉伯雷 B.蒙田 C.莫尔 D.维多里诺

二、简答题

1.简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和北方诸国之间教育理念的异同。

2.简述耶稣会对天主教教育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论述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主要特征。

2.论述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教育思想的特点。

四、材料分析题

请结合材料试论述宗教改革后,新教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特点与趋势。

马丁·路德:“我认为,世俗政权有责任迫使老百姓送其子女入学,这是有益的。我们的统治者理应完成教俗任务和天职,这样才能始终有讲道师、律师、牧师、书记员、医生等类似的人物。”

【拓展阅读书目】

1.[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李玉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英]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李玉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