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发展概述
中世纪的西欧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天主教会掌控着西欧的学校教育,同时成为信仰和道德的最终裁判者。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宗教道德体系,其规定人是渺小的、有原罪的,必须虔诚地、宁静地等待上帝的救赎;人的欲望是邪恶而不道德的,人的世俗生活是不应该受到重视的,人的存在价值就在于等待救赎的时刻。在天主教道德中,人除了虔诚的信仰外,其他因素都不应该被思考。天主教会将这种批判世俗性、抬高宗教生活的道德标准强加于整个西欧社会,使现世的人逐渐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分裂和痛苦。
事实上,现世的生活和人的欲望是无法被摒弃的,全社会范围的禁欲主义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是树立宗教道德的天主教会在13世纪以后已经成为腐败的突出代表。教皇和主教们享受着奢华的生活、拥有情妇和私生子,修道士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和世俗人的生活并无二致。大量的神职人员通过迷信的方式骗取信众的金钱。正是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传播“福音”,并指责人的欲望和世俗生活是不道德的。
从14世纪开始,在天主教会内部和世俗的知识界,大量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开始思考人的性质。人文主义就是这场大讨论的产物。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世俗属性,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在不否认纯洁的宗教道德的前提下,承认和强调人的世俗生活和欲望的合理性。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后,学者对人本身的研究开始兴起,探索宗教信仰之外的人类未知领域也成为人类知识的新增长点和兴奋点。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教育的发展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众多教育思想家较为系统地反思了当时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人的宗教属性与世俗属性、人的自由意志与人格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等。这些思考都成为欧洲近代教育形成的源头活水。另外,古典文化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中世纪的欧洲文明带有明显的宗教特征,人们的文化与精神生活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古典时代则与中世纪的欧洲产生鲜明的对比,古典学者对人性、世俗生活、自然世界、世俗政治的研究都对中世纪的欧洲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如发现一个新世界一样,迫切地需要了解古典时代和引用古典时代。
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范围兴起,其表现最为明显与突出的地区则在意大利。一方面,当时的意大利是罗马教廷的所在地,是欧洲宗教文化、艺术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驻足;另一方面,意大利的城市国家成为欧洲商业和城市复兴的发动机,是最发达的世俗世界的代表。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最早的猛烈碰撞就聚集于此。作为远洋贸易的中心,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古希腊罗马文献被意大利人带到欧洲,成为文化和教育改革的重要资源。
弗吉里奥(P.P.Vergerio,1349—1420)是第一位表达文艺复兴思想的意大利教育思想家。他一生中在威尼斯、帕多瓦和罗马等地从事教育活动。他主张深入研究罗马时期的教育文献,尤其是对昆体良的研究。他在研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基础之上,完成了《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一文,引领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先声。弗吉里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了世俗人的教育,主张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培养未来的事业家;他认为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并把道德教育和学问教育相结合,学问要从属于道德。
维多里诺(V.Feltre,1378—1446)是弗吉里奥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意大利教育领域极负盛名。1432年,他在孟都亚创办一所名为“快乐之家”的贵族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名气的贵族学校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阵地。维多里诺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体力、智力和道德的和谐发展,创造自由的公民;他在快乐之家中开设“七艺”,以古典文学为核心课程,广泛地开设历史、哲学、算数、天文、音乐、体育等科目;另外,维多里诺提出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强**育要尊重孩子个性差别,反对机械背诵,提倡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禁止体罚学生。
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古典文化的复兴,也使得意大利成为当时欧洲大陆文化复兴的重要阵地;文艺复兴晚期,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政治教育领域;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在理想社会教育追求方面对欧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三、北方的人文主义教育理论
北方文艺复兴是指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诸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北方诸国的文艺复兴比意大利文艺复兴稍晚,16世纪时才达到高峰。北方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基础之上,突破了对古典文化的简单复兴与利用,开始全面超越古典文化,开创了近代欧洲文化的基础。北方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潮不仅仅继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对人性回归的重视,更注重关心世俗人的政治生活和信仰自由。在北方诸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中,尼德兰的伊拉斯谟、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以及法国的蒙田成为诸多教育家中的杰出代表。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约1466—1536)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愚人颂》《关于正确的教育方法》《论基督君主教育》《论儿童的文雅教育》等。这些作品系统地构建起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在《愚人颂》中,伊拉斯谟批判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腐朽,抨击了经院哲学和神学的故步自封,主张在道德上恢复到基督教创立初期的朴素的平等、仁爱、宽容、互助的教义上来。在《论基督君主教育》中,他强调一个主权者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具有良好基督教品质的教育。一位君主只有学会将严厉和慈爱相结合,才能带领整个国家走向繁荣;此外,君主必须重视学校教育,不断致力于为儿童提供最优秀的教师和学习环境。在伊拉斯谟的著作中反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贤达、理性、有道德的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性格。教育要从儿童开始,要在年轻人的头脑中种下虔诚的种子,让他们学习自由科学、掌握基本礼仪,最终促使青年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托马斯·莫尔(T.More,1478—1535)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人文主义思想家、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莫尔的很多思想都集中地表现在《乌托邦》一书中。莫尔的思想在中世纪末期表达出一种对平等的、人道主义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他的思想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开启了欧洲理想社会思潮,即乌托邦主义的序幕。莫尔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和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思考之上。他首先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观念,提倡教育应该对所有儿童开放,在教育上男女是平等的。在教育内容上,他提出教育应该涉猎广泛的学科,如阅读、写作、算数、几何、天文学、音乐、辩证法和自然等,并鼓励教师用本民族语言教学,打破中世纪以来由教会主导的在贵族中流行的拉丁文教学模式,使教育逐渐走向民众化和民族化。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打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对立,促进大众教育的发展,将体育和劳动教育也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来,重视成人教育。
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末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和散文家,其主要作品是《随笔集》。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他明确地提出了绅士教育的目标,引领了欧洲大陆教育发展的新潮流。他指出通过教育培养出的绅士不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意义上的学究,而是注重行动、有判断力、善于主动思考的新人。在蒙田的教育思想中,表达出一种对培养人类独立判断能力的呼唤,成为后世笛卡儿怀疑论的来源之一;他反对盲目地崇拜权威,提倡教育适应儿童的天性,进行启发式教育,成为自然主义教育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