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质量性、公平性和高效益性(1 / 1)

(1)高质量性

高质量教师的培养,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具体而言,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教育机构的高水平

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应由高水平的教师教育院校构成,它至少应该是一个由“985”院校、“211”院校、省部共建院校、省级院校构成的教师教育体系,并有相应专业学院培养音体美教师。其中,学前教育及小学教师培养将逐渐提升至本科层次招生;中学教师则普遍提升至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水平的教师培养能力显著增强。

②教师教育诸环节的高质量

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性表现在教师教育院校及其内部的教师教育机构诸环节的高水平。招生的高分数线与正常、合格的专业测试,培养环节的课程和教学的标准化,以及教育实践基地的资质认定。最后培养出符合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和通过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专业化教师。

③教师教育者队伍的高质量性

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性还表现在拥有一支最优质的教师教育者队伍,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及拥有中小学优秀教师、大学教授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

(2)公平性

教育公平可以包含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等。一般而言,结果公平是较难确保的,只能通过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的方式对结果公平进行保障。因而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时,应主要考虑如何确保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

①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能够确保教育机会公平

《纲要》中认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因而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在机会公平方面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教师教育院校机构能为每位潜在的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供教师教育机会。这就意味着在培养的准入上应该进行相应制度设计,使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或社会人员可以进入教师教育轨道学习。而在院校中,教师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也处于平等位置,无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确保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就意味着在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中,有专门为这些地区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子体系,能够为这些地区培养充足的、适合当地需求的教师队伍,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将这些教师队伍配给到需求的地方,甚至有专门的体系培养农村教师,而非高学历、高素质教师一味流向城市或发达地区。

第三,能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适切的教师,特别是充足的、专业的双语教师。所谓“适切”,即指这些教师对于多元文化有着很强的兼容性,并能够专业地对多元背景的学生进行施教。

第四,不同学段的儿童能公平地接受到高质量教育。传统教师教育体系中,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低于小学教师,而小学教师又低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培训体系的设计上,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培训层次也低于高中教师的培训层次,如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培训往往在各县级培训机构,而高中教师的培训就可以到省级培训机构;在职称体系的设计上也如是。而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旨在追求以“专业性”为基础的高质量,因而,须严格按照各学段教师的专业标准规定各学段教师的准入和培养要求,而非根据所教的学段将教师区分出不同等级。

②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同时关注过程公平

从目前来看,国家将公平的重点主要放在机会公平上,但若考虑到“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那么我们还应关注过程公平,即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阶段及需求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进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教育过程公平既是教育机会公平的延伸,又是教育结果公平的重要保证。关注教育过程的公平,意味着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教育院校的培养模式上能够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师教育机构能够正视每位师范生的学习差异,为每位师范生提供适切的教师教育。实际上,师范生亲历过因材施教后,会更懂得如何对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

第二,在教师培养中帮助师范生获得处理学生差异的能力。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恰恰是教师专业性的核心体现,是区分专家教师及新手教师的重要标志。[1]如何使师范生具备处理学生差异的能力是当前全球教师培养面临的难题,我国当前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也必须将这一问题纳入考虑。解决该问题要在师范生的专业伦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进行熏陶,使之能够接纳并有能力处理学生的多样性问题,尤其是关注来自异文化背景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过程公平中,教师教育者及学校教师是教育过程公平的领导者、实现者和监控者。

实际上,公平与质量并非非此即彼或者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当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高质量教育时,即意味着在较高层次实现了教育公平;而当所有人都能平等地获得适切的教育时,亦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升。

(3)高效益性

所谓效益,简单地说即是效果与收益。高效益即指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以实现期待的目标。由于教师教育有很强的外部性,其收益往往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在考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效益时,我们需要更好地改进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行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或以最小投入,充分利用现有教师教育资源,以确保培养出满足现实和未来需求的高质量教师。

①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能科学系统地预测教师需求及培养计划

当决定投入多少教师教育资源、如何投放资源时,最重要的依据即是对现实状况的各种数据分析和证据收集,在数据和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和预测。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教师教育市场存在着很大的无序性,许多院校根据眼前的市场状况盲目投入开设或撤销有关教师教育专业,在各学科招生数量上也因没有相应的教师需求数据而充满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和教师培养的低质量性、弱针对性。因此,在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时,国家层面也应同时配备系统的教师供需监控数据库。

②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能系统优化配置教师教育资源

培养出的教师能否被配备到最需要的岗位上,亦是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高效益性的重要体现。除了上述加强对教师供需进行预测外,政府也应通过资源配备和制度设计进行引导。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越是将资源投放到低学段的教师教育,外部溢出效应就越强。而从边际效益理论来看,将资源配备到最稀缺的地方,产生的效益也越大。因此,在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中,政府若要实现合理地配置资源,将资源配置到最有需要及最弱势的地方,重点即是幼儿师资和小学师资的培养,特别是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幼儿师资和小学师资的培养。

此外,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也充分保护和利用已有教师教师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有开放灵活的机制以发挥现有教师教育资源参与培养培训教师的积极性。该体系能够充分整合现有各级各类教师网络培训资源,避免各种硬件设施的重复建设。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有教师培训体系,尽可能让广泛的教师受益而非部分教师受益。同时,教师培养、培训、研修等部门机构间需构建一体化联系,充分整合教师教育资源。

③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在管理体制上能避免条块分割,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

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教师教育管理制度,降低各方的交易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效益。在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中,各层级政府将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教师教育,统筹监控和规划教师教育资源的投放,以避免教师教育资源在不同层级政府间截留、挤占或挪用等;此外,构建有弹性、灵活的体制减少一线教师需求信息在科层体制中层层传递造成的扭曲。

而在具体教师培养培训机构方面,从横向上看,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中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资源有灵活机制保障其互通有无;在纵向上,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机构之间建立一体化联系,教师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

④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所培养的教师胜任教学

高效益除了表面上看到的培养的师范生进入教师岗位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师能够胜任当今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能够处理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因此,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教育项目的设计和执行上都要考虑师范生的需求和未来学生的需求并将地方差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