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边玉芳,滕春燕.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3):483-486.
波音.王莽的棋局[J].视野,2013(11):46-47.
蔡华俭.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39-344.
常丹.当代大学生尚“和”心理测量量表的编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陈道德.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现代价值[J].哲学研究,2004(11):44-48.
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陈科华.“和同之辨”及其对当代和平理论构建的意义[J].求索,1999(4):76-80.
陈守聪,王珍喜.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德育构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程翠萍,黄希庭.我国古籍中“勇”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16,39(1):245-250.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戴兆国.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整体和谐理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03(A06).
董苏云.中国研究生“男主外,女主内”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杜运辉,吕伟.“和合”与“和谐”辨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4):51-58.
蒋宝德、李鑫生主编:对外交流大百科[Z].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356.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7(5):4-8.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封周奇,白学军,陈叶梓.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6):800-805.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第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冯天瑜.中国文化:一个以伦理意识为中心的系统(提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69-7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0(3):61-69.
赫尔曼·凯泽林.另眼看共和:一个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日志[M].刘姝,秦俊峰,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黄囇莉.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金勇,郭力平.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演进[J].心理科学,1998(5):465-466.
乐国安,陈浩,张彦彦.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以天津、Boston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J].心理学报,2005,37(4):561-568.
李彩晶.儒家“贵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09(8):42-45.
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7(8):49-52.
李宏斌.和谐与竞争:中西文化精神新论[J].探索,2005(5):162-165.
李洪伙,柳杨军.中层领导的说话技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李雅斯.影响中国人人情行为倾向三因素的实证研究——情境原则性、情感程度和功利考量[D].苏州:苏州大学,2008.
李亦园.文化的图像:文化发展的人类学探讨[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李振纲,方国根.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0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梁兴嗣,撰.千字文释义[M].汪啸尹,纂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黄嘉德,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刘婷,秦琴,张进辅.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维度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14-20.
刘欣,汪凤炎.中国大学生内隐尚“和”态度研究:来自SC-IAT的证据[C].广州:中国心理学会会议论文,2012.
陆洛.人我关系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现身[J].本土心理学研究,2003(20):139-207.
陆卫明,李红,赵述颖.和谐思想的传统蕴涵及其现代诠释[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1):95-101.
路琳.和谐二元矩阵模型及其在冲突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7,30(5):1172-1174.
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吕春莉.当代中国大学生平和心态的心理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罗祖基.论中和的形成及其发展为中庸的过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78-85.
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匡雁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脸谱[M].李楠,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朱熹.四书集注[M].欧阳玄,主编.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钱穆.民族与文化[M].香港:新亚书院,1962.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人生·道德·财富[M].王中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沈素珍.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J].新疆社会科学,2009(5):10-15.
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宋健.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J].文史哲,1998(6).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孙冶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谭小宏,江银.大学生自我和谐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0):51-55.
汤爱萍.尚和心理与和谐社会[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3):69-71.
汤昊,范庭卫.内容分析法在心理学教材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9):13-17.
汤一介.略论儒学的现代意义[J].未来与发展,1996(3):35-37.
田正学,张申平.两“和”发展战略的文化思想[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汪凤炎.“和”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09(3):25-30.
汪凤炎.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26-133.
汪凤炎.尚“和”: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1):106-112.
汪凤炎,郑红.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3-118.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意义、内涵与方法[J].江西社会科学,2017(9):5-13.
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1):1-7.
王罡.孔子思想中“和”的三种表达[J].安顺学院学报,2008,10(5):18-20.
王泽应.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基本价值旨趣和特质探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117-122.
魏昕,张志学.组织中为什么缺乏抑制性进言?[J].管理世界,2010(10):99-109,121.
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邬欣言.生活中的社会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吴九君,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5):622-624.
武宝军,巩彦斌,郭胜忠.大学生心理和谐内隐观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24-126.
夏静.“尚和”思维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6):97-102.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肖群忠.尚和合[N].中国教育报,2014-06-06(6).
谢光辉.常用汉字图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修建军.中华伦理范畴·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徐伟,李朝旭,韩仁生.友谊的结构研究:一项对大学生友谊内隐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5):1096-1100.
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阳泽,张向葵.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J].心理科学,2007,30(3):629-631.
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杨国枢,文崇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2.
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杨伟才.中国人的尚“和”心理及其当代价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3-46.
杨宜音.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J].社会学研究,1995(5):18-23.
杨宜音.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杨艺.从中国地缘文化看中国人“和为贵”的平和心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256-263.
杨中芳.如何理解中国人:文化与个人论文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杨中芳.如何研究中国人:心理学研究本土化论文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杨中芳.试论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学研究:兼评现阶段之研究成果[J].本土心理学研究,1993(1):122-183.
杨中芳,赵志裕.中国受测者所面临的矛盾困境:对过分依赖西方评定量表的反省[J].中华心理学刊,1987,29(2):113-132.
杨紫嫣,刘云芝,余震坤,等.内隐联系测验的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1):1966-1980.
曾仕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其现代诠释[C]//中国人的价值观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1.
翟学伟.面子·人情·关系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翟忠义,李树德.中国人文地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5):5-8.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
张立文.和合、和谐与现代意义[J].江汉论坛,2007(2):7-11.
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张杉杉,徐祥刚,孟庆茂.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变量聚类分析的比较[J].统计教育,2003(6):15-17.
张志学,姚晶晶,黄鸣鹏.和谐动机与整合性谈判结果[J].心理学报,2013,45(9):1026-1038.
赵彩花,黄希庭,岳彩镇,等.从《四库全书》看大我自强的人格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1-6.
赵凯.同人心,贵人和:中国传统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2.
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第二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朱绍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3-2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Abbott,Kenneth A.Harmony and individualism:Changing Chinese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in Taipei and San Francisco[M].Taipei:Orient Cultural Service,1970.
Bond M H,Leung K&Wan C K.How does cultural collectivism operate?The impact of task and maintenance contributions on reward distribution[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82,13(2):33-56.
Friedman,R.,Chi,S.C.&Liu,L.A.An expectancy model of Chinese-American differences in conflict-avoid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6,37(1):76-91.
Greenwald,A.G.,McGhee,E.&Schwartz,J.L.K.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5):181-198.
Hwang,K.K.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92(4):944-974.
Hwang,K.K.Guanxi and Mientze: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ese Society[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1997,7(1):17-37.
Huang,K.K.Chinese relationalism: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2000,30(2):155-178.
Leung,K,Koch,P.T.&Lu,L.A dualistic model of harmon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in Asi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9(2-3):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