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青年对人际交往中“和”的态度
“和”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绵延了2000余年,是中国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准则。作为新一代青年群体,他们对待“和”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们以“和为贵”“畏争”“随大溜”“迁就”“迎合”“企盼和事佬”等尚“和”心态的表征为理据,分别挑选了一些常见的代表了这些心态的谚语与俗语,通过调查青年群体对这些谚语与俗语的看法以了解他们对“和”的认识与态度。
对于“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和”的观念与说法,调查表明,有超过88%的人持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的态度,这说明绝大多数青年还是高度认同与接受传统的和谐思想,推崇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的价值与观念的。或者说,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认为传统的人际和谐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朋友千个少,仇人一个多”“宁与千人好,莫与一人仇”“多个朋友多条路”等有关人际交往中“和为贵”的看法,调查表明,80%的青年持比较赞成或非常赞成态度,这说明大部分青年仍然非常注重人际交往中的和睦与友好,赞同与他人和谐融洽、少结冤家、多交朋友。
对于“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斗一斗,瘦一瘦”“不与人争者,常可多利”等有关人际交往中畏惧“争”“斗”的看法,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人持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的态度,说明大部分青年仍然认同人际交往中以不争为好。但仍有超过35%的人持中立态度以及7%的人持不赞同态度,这也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群体畏争的心态在逐渐减弱,而竞争的意识在不断增强,青年人认为该竞争的还得竞争。
对于“树大招风”“人随大众不挨骂,羊随大群不挨打”“枪打出头鸟”等有关人际交往中“随大溜”“迎合”的看法,调查表明,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持赞成态度,而近乎一半的人保持中立态度,超过20%的人持不赞成态度。这说明,传统的人际交往中“随大溜”“迎合”的一些做法遭到大部分青年的心理排斥,也说明他们的自我个性与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待事情多有自己独立的主见并坚持自己的原则。
对于“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有理也要让三分”等有关人际交往中“迁就”“忍让”的看法,调查表明,接近80%的人持赞成态度,这说明大部分青年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遇到人际冲突时,仍然非常赞同迁就或隐忍退让,以继续维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避免人际失和。但也有小部分人保持中立态度,并表示对“迁就”“忍让”的选择要视具体情形而定,如遇到原则性问题,则不会忍让。
对于“假若与人发生争执时,是否企盼和事佬出来打圆场”有关人际交往中“企盼和事佬”心态的看法,80%以上的人选择有,只有少数人选择“没有”,这表明大部分青年还是非常赞同发生人际冲突时有和事佬出来打圆场的做法的,其理由是一般都认为和事佬可以让大家都有一个台阶下,使争执的双方重新恢复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表明,大部分青年仍然非常认同中国传统的“和”的人际交往准则,对人际交往中以和为贵的观念与做法持赞同态度,但也有小部分青年在心理上还是较为反对“迁就”“随大溜”“迎合”以及“做好好先生”等消极的人际和谐行为的。对尚“和”心态进行评价的开放式问题调查也表明,当代青年认为人际交往中“和”的好处较多,如有利于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彼此的情义,不易发生冲突,减少人际冲突和有益身心等。但也有人认为,崇尚“和”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有些人并不领情,反而更加嚣张;让某些人得寸进尺;不坦诚,彼此间距大;虚伪;不能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别人误以为你好说话、好欺负;缺乏竞争意识等。这也表明,青年群体能够较好地认识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心态的积极一面与消极一面。对“畏争”“随大溜”“迎合”等心态与做法,青年群体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在涉及个人利益或原则性问题时,部分青年能够保持独立个性,具备竞争意识,这也非常符合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特征与性格特点。但在后文,对于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违背个人意愿,而选择“随大溜”“迎合”“迁就”“忍让”的做法时,大部分青年表示自己曾经有过,这说明总体上当代青年在人际交往中其内心仍然潜藏着崇尚人际和谐的心态。
(二)当代青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方式
人际交往方式是指个人与他人交往时,常会采取的某些特殊的行为倾向。在崇尚个性独立、我行我素的当代青年群体中,他们最推崇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对待他人的?当有违本意时,他们会被动地委曲求“和”吗?接下来,我们对青年群体崇尚的人际关系及现实生活中的待人方式进行调查。
在“淡如水”“相互竞争”“和谐”“冷漠”四种人际关系中,对最推崇的一种人际关系的调查表明:8.4%的人选择了“淡如水”,5.7%的人选择了“相互竞争”,85.6%的人选择了“和谐”,只有0.3%的人选择了“冷漠”。这说明当代青年最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与人和谐相处仍是他们最向往的人际关系模式。
进一步对青年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待人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3.5%的人选择了“主动热情,待人和气”,39.1%的人选择了“不主动,但你对我和气我就对你和气”,15.4%的人选择了“谨守本分,点到为止”,2.0%的人选择了“尽量减少或避免人际接触”。这说明接近一半的人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都推崇积极、主动、热情的待人方式,多与人和气、和睦;但也有近乎40%的人采取了“对等原则”的待人方式,即主要视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而定,这也说明当代青年更加重视平等的人际交往原则,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与他人形成和谐相处的状态。综合这两项选择表明,绝大多数青年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都是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待人态度的。
关于“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虽然心不情愿,但考虑到各种因素,还会与他人维持和谐吗”,经调查表明,超过70%的人表示会这样做,极少数人持不同意见。这说明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虽然有行为或事物违背本人意愿,或不是发自真心,但大多数青年依然会根据情势,从大局出发,维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避免与人失和。这与梁觉等提出的工具型和谐观以及杨国枢的社会取向观点相一致,即为了避免人际冲突,在某些情境中个体不得不牺牲个人的信念,维持表面上的和谐,亦即通常所说的“面和心不和”。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最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青年都会积极主动、待人热情、与人和气,即使在特殊情形下,大多数青年仍会顾全大局,维持人际和谐。对“人际交往中以和为贵的原因”的开放式问题调查也显示,大多数青年明确认为是受到了流行于中国社会的“以和为贵”“和气待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或是受到了父母、教师日常教导与叮嘱的此类话语的影响,并且青年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内心深处也非常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热情地对待他人,拥有知心朋友,从而“人缘好,纠纷少”“多个朋友多条路”等。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当代青年不仅存有崇尚“和”的心态,并且在其实际待人接物中实践“和”的精神,既将“和”视为一种手段,也将其视为一种目的。作为手段,它是处理人际关系、规范自身行为的标准;作为目的,它通过理性追求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当代青年获得和谐或避免失和的做法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当代青年是怎样实现“和”的呢?或者说,在一些情境中,青年群体为了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或避免人际失和是如何做的呢?我们设计了一些日常人际困境,以了解当代青年为获得人际和谐或避免失和的做法。
关于“为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当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的做法”,调查表明,11.0%的人选择“主动改变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40.8%的人选择“先坚持一下,最后被动地服从多数人的意见”,14.0%的人选择“始终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意见”,20.1%的人选择“不争辩,也不提出自己的意见”,14.4%的人选择“其他做法”,如“提出自己的看法,求同存异”“分析两种意见的合理性,再合理调整”“能说服最好,不能则退让”“不要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之类。这说明,大多数青年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只要不是原则性分歧,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主动或被动地迁就或迎合他人,做一个好好先生,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只有少数人会固执己见或沉默回避。
关于“为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发生矛盾后的做法”,调查表明,1.3%的人选择“断绝关系不再来往”,48.8%的人选择“反省自己主动和好”,12.4%的人选择“对方不道歉绝不和好”,16.7%的人选择“找中间人调和”,20.7%的人选择“其他做法”,如“如果是自己的错,自觉主动承认,若不是则坚持自己的观点”或“是自己的错则主动道歉,若不是则不道歉”“顺其自然”“沟通让步,力求解决矛盾”,也有少部分人找“和事佬”从中调解。这说明,在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后,大多数青年有畏争的心态,多数青年还是采取了理性的“求诸己”的原则,即自我反省,先从自身找原因,通过与人积极的调和与沟通,重新恢复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非常符合中国人“正人先正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做人处事理念。
关于“为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中怎样对待自己的诺言”,调查表明,12.4%的人选择“无论多么艰难,我都言出必行”,3.0%的人选择“诺言实现与不实现无所谓,不需要解释”,1.7%的人选择“找理由解释自己不兑现诺言”,80.6%的人选择“尽最大能力兑现自己的诺言”,2.3%的人选择“其他做法”,如“不轻易许诺言,但许诺了就要做到”。这说明,当代青年在人际交往中秉承了中国传统的谨慎的为人处事风格,做人要诚实守信,尽力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以换得彼此间长久的信任与和谐关系。
关于“为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当向他人提出要求时,将采取哪种态度”,调查表明,0.7%的人选择“祈求对方”,87%的人选择“诚恳地提出请求”,7.4%的人选择“先承诺条件后提出要求”,5.0%的人选择“直接提出要求”。这说明,绝大多数人在人际交往中还是以谦和诚恳的态度与他人进行友好互助的。
关于“为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中,对他人的错误会采取哪种态度”,调查表明,3.0%的人选择“不论是谁,我都义正言辞地指出来”,15.1%的人选择“对自己重要的人(如领导)我会迁就一下”,8.7%的人选择“避免得罪人,隐忍他人的错误”,67.6%的人选择“言语委婉地指出”,5.7%的人选择“其他做法”,比如,“如果对方是知错就改的人则委婉指出,对方是傲慢的人,则不指出”。这说明,大部分青年对待他人的错误主要还是选择“隐忍”“谦让”“委婉”的做法,以“不得罪人”“不撕破脸皮”为重要原则。或者说,大部分青年都会选择宽容、理解和体谅他人的做法。这非常符合中国人“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心态,也与杨国枢提出的“社会取向”的观点相一致。
综上来看,绝大多数青年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都有尚“和”的心态,在遭遇一些可能会与人发生冲突的情形时,绝大多数青年都会采用“迁就”“迎合”“隐忍”“揖让”“诚恳”等理性方式加以化解。在开放式调查中也发现,大多数青年都认为,尊重他人,诚实,待人随和友善,保持一颗宽容、真诚的心,乐于帮助他人,礼貌热情待人,大度,乐观开朗,善于理解他人,主动与别人沟通,发生争执时保持理智,不冲动,懂得退让,及时自省,不轻易与人发生冲突,不对他人过于苛刻等做法都有利于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也是“和为贵”理念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不友善,不自私,不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他人,不尊重他人,冲动,对别人过于苛刻,不能包容他人,一味指责他人,虚情假意,不站在他人角度思考,自私自利等做法都可能会导致人际失和,或破坏已建立起来的和谐人际关系。
(四)青年群体对待不同亲疏关系人的态度
费孝通提出,中国人是按照“差序格局”的方式对待不同亲疏关系的人的;按黄光国的观点,中国人也是“亲疏有别”地对待不同关系类型的人的。那么,青年群体对待不同亲疏关系的人是否也同样存在不同的人际和谐心态呢?参考黄囇莉提出的六种人际和谐类型的六种主要人际取向:①本真取向:双方都以自然、真实的自我呈现,而且不论好坏,都可以彼此接纳、尊重;②情义取向:优先考虑对方的需要,不计较自己的利害得失,即使有所牺牲,也是心甘情愿;③顺适取向:谨守角色分际,但也有情分考量,以让彼此的共事(相处)顺利滑润;④领域取向:尽量把关系单纯化,不相干的事情则小心谨慎,不要去碰触;⑤形式取向:只以基本的日常礼仪与对方交往(或公事公办),保持淡淡的甚或貌合神离的关系;⑥抑制取向:总是要尽力压制住对他的气愤或不满,否则忍不住会顶他、刺他一下,或跟他吵起来。[25]本研究进一步调查青年群体对待亲人、熟人及陌生人的人际和谐态度。
结果表明,在对待家人或至亲的一般做法中,82.6%的人选择以本真取向对待,而有56.2%的人以情义取向对待,较少有人以形式取向对待;在对待熟人和同事的一般做法中,60%的人选择以本真取向对待,少部分人以情义取向对待,而有40%的人采用顺适取向和领域取向对待;在对待陌生人时,极少有人采用情义取向,而68%的人采用形式取向对待。而无论是对待亲人、熟人或是陌生人,较少有人采用抑制取向。
这一方面说明,当代青年对待亲人、熟人和陌生人,其人际取向是不一样的,其维持“和谐”关系的做法和情感投入程度是“亲疏有别”的。或者说,个体的人际和谐思维方式受到社会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影响,表现出了人际和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灵活性特征的。例如,李庆善认为,有关和与忍及具体价值规范,可能直接适用的范围并不广泛,真正以和与忍为价值定向的集体,大概只有家族集体和部分泛家族集体,实际上体现和与忍价值取向的人际关系也只有家人关系、友人关系。“和为贵”“忍为尚”原本也是为家族集体及家人、友人们而设置的,和与忍对于非家族集体及熟人和生人关系可能就不太适用。[26]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待什么样的人,青年群体还是以维护人际和谐或至少是表面上的和谐以及尽力避免人际冲突的做法为主的。或者说,在青年群体的潜意识中,和谐仍是其潜藏的最主要的待人方式与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