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均联想强度和比重的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头脑中的概念不是单个存在的,而是作为概念体系的形式存在的。这些概念之间可能是相反、相近、相属或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严格地讲,本研究采用联想方法所探讨的是“人际和谐关联概念”的心理结构,而非直接对“人际和谐”概念进行探索。之所以这样做的根据就是概念表征的“激活扩散模型”。激活扩散模型假设,一个概念所具有的意义或所包含的信息(如特征、种属等)存在于它和其他概念的种种关系之中。分析“概念”与“关系”这两个要素,能使激活扩散模型具有更简洁、更灵活的形式。而且,一个概念可以同许多概念发生联系,可以处在不同的网络平面上。唯有以词为分析单位,才能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有助于发现“人际和谐”这一概念的心理表征。
在本研究中,把簇的强度定义为该簇内项目的平均联想强度。[12]从平均联想强度来看,最强的基本簇是“个人自身品德”,内容涉及“随和”“平易近人”“有同情心”“真诚”“宽容”“友爱”“感恩”等指代品德的词语,说明对于人际交往中的“和”,大学生们首先想到的是个人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中等强度的基本簇是“积极人际态度”,内容涉及“不固执己见”“不以自我为中心”“鼓励赞美他人”“热情爱打招呼”等指代人际交往态度与行为的词语,说明对于人际间的“和”,大学生们其次想到的是个人应该积极、主动、热情地对待他人并为他人着想的态度与行为;本文弱强度的基本簇是“人际合作品质”,内容涉及“视为知己”“志同道合”“深情厚谊”“团结协作”“互相分享分担”“互相帮助”等指代人际交往与合作品质的词语,说明对于人际交往中的“和”,大学生们最后想到的是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与合作时应该具备良好的同心协作的品质。
从高阶簇的情况来看,强度最大的是“个人自身性格与品德”,它由“个人自身性格”与“个人自身品德”合并而成。这说明,在当代大学生头脑中,对于人际交往中“和”的理解,首先想到的是自身要具有良好的性格与品德,这样才能被他人所接纳,进而与他人友好相处、关系和睦。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正人先正己”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所在。其次是“人际交往态度与倾向”,它由“积极人际态度”与“消极人际态度”合并而成。这说明,在当代大学生头脑中,对于人际交往中“和”的认知,既要注重相互之间主动、热情相待,为他人着想,还要懂得隐忍退让、迁就迎合他人,才能与人和气,彼此关系和谐。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讲,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以仁待人、以礼待人,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可以形成正常的良性循环。
如果系统聚类分析采取两类解,可以从树状图上发现:一类是由“个人自身的性格与品德”以及“人际交往的素质与修养”合并而成,可定义为“人际交往中个人具有的内在性格与品德及素质与修养”;另一类是由“人际交往态度与倾向”与“人际合作的行为品质”合并而成,可定义为“人际交往中个人具有的外在态度与行为”。两类所占比重分别为28.22%和20.16%。这充分说明,对于人际交往中的“和”,当代大学生们在内隐层面是从内与外两方面进行认知与建构的:对内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素质与修养,对外注重个人积极的待人态度与行为。或者说,当代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要想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要注重养德,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性格特质;二要加强修身,培养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与方式。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内圣”与“外王”的理念相符合,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相一致。
(二)与儒家人际和谐思想的比较
“和”作为儒学乃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概念影响深远,也是儒家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将本研究得到的大学生头脑中“人际和谐”的“个人自身性格与品德”“人际交往态度与倾向”“人际交往素质与修养”和“人际合作的行为品质”四个层次与儒家人际和谐思想相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具有较大的一致性。首先,“个人自身性格与品德”与儒家倡导的造就“君子人格”理念相一致。儒家强调,“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即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意识,鼓励人们为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增强道德自律,增进道德修养,造就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特质的君子人格。正如有学者所说:“在中国传统伦理发展史上,‘和’在更多的时候被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对于个体而言,‘和’既是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和’还必须内化为自我的内在的精神素养。”[13]
其次,“人际交往态度与倾向”与儒家提倡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和理解的观点相一致。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能够退让与隐忍。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在遇到问题时,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不会招致怨恨。《礼记·坊记》中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凡事看重别人,先去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人们相互之间就能多些宽容与谅解,人与人之间自然也就会温馨和谐。曾参也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可见,对待他人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言出必行,才能换得彼此间长久的和谐关系。
再次,“人际交往素质与修养”与儒家倡导的“仁爱”理念相一致。“仁”是儒家伦理学说的核心。孔子强调“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就是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同情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真正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孔子还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要求人与人之间心怀仁道情感,相亲相爱。孟子提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故爱人、敬人最终获得了被爱和被敬的结果。
最后,“人际合作的行为品质”与儒家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理念相一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儒家强调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它要求人们视人如己,用自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这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是做到各得其所的最重要的道德思想基础。也就是采用将心比心、以己度人的逻辑方法推测别人的心理要求,运用推己及人的逻辑处理方法来处理人际间的合作关系,才能彼此协作长久。[14]在以上这些维度中,以对他人的“仁”的情怀最为重要,“仁”处于核心地位,而“仁”要通过实践“忠恕之道”来实现。“忠”是“尽己之心为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再加上“诚信”这一基本态度,就构成了中国人修养自己、诚待他人的理想及指引,约定俗成后成为“礼”及规范,“义”则用于节制可能走向僵化或异化的“礼”。
儒家思想在汉代至清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以“和”作为处理人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思想自先秦产生以后就一直延续下来,保持较大的稳定性,“和”的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成为后世中国人做人的重要原则[15]。本研究中当代大学生人际和谐的内隐观与儒家“和”的精神、理念相一致,说明当代大学生较好地继承了“和为贵”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并在内隐层面表现出自动化的特征。当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开放,当代大学生头脑中“和”的内涵更加具体化,并且增加了如“鼓励赞美他人”“热情爱打招呼”“互相分享分担”“自由无拘束”“幽默”“乐观开朗”等现代特征,这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些新特点。陆洛在探讨现代华人自我观的本质内涵时就提出了一种“折衷自我”(composite self)的建构。她认为,在现代华人社会中,与快速社会变迁直接相遇的中国人,要适应不变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也要适应快速渗透与扩散的西方文化价值(西方的文化价值是根植在现代都会生活与工业化生产之中的,令都会中的华人无以遁逃)。经由“实用主义的涵化”历程,中国人可能一方面保留有传统“互依包容的自我”的内涵,以其动作来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关注,维持适当的人境交融,人我交融;另一方面又从西方“独立自足的自我”中采借部分元素,以其动作来适应都会生活中追求个人成就、强调人我分离、注重行事效率及“现代化”的价值。当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人我关系”界定在自我的内涵上交错、并存,乃至融合后,中国人的“自我”可能已不是文化原型中的“互依包容的自我”,但也非全盘搬用西方的“独立自足的自我”,而是一种“折衷自我”。[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