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的内隐结构(1 / 1)

一、和谐心理结构的研究回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指和谐,即事物或要素之间的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二指合作,即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的行为;三指谦和,即为人处世的谦让、和气的态度。[2]心理学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后两者,即个人的心理和谐以及人际间的关系和谐。目前,一些学者采用实证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结构。例如,吕春莉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平和心态的结构包括人际和谐、认知协调、行为适中与情绪稳定四个因子,其中,人际和谐是核心因子。[3]刘婷、秦琴和张进辅提出,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结构包括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与自然和谐四个二阶因素以及积极性、适当性、敏锐性、认同性、和睦性、融洽性、亲近性和相融性八个一阶因素。[4]吴九君和郑日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和谐结构包括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事和谐三个因素。[5]武宝军、巩彦斌和郭胜忠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和谐的认识主要有17种理解:坦诚重情谊、沉着自制、积极乐观、淡定、宽容、合群易相处、热情、奋斗进取、爱社会、自我健康、知足、平衡、信任、豁达、爱家庭、理智性、独立。[6]谭小宏和江银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包含时间和谐、情绪和谐、人际和谐、身体和谐四个维度。[7]以上皆为心理和谐结构的探讨,而真正从人我关系和群我关系的角度探究尚和结构的,目前只有一项相关研究。常丹将大学生的尚“和”心理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尚“和”认知、尚“和”情绪、尚“和”动机、尚“和”行为。尚“和”认知是指个体对尚“和”心理的内涵、性质和功用等的认识,包括对尚“和”心理与行为的赞同与反对;尚“和”情绪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表现出的尚“和”心理与行为的情绪体验,包括对尚“和”心理的正性情绪体验和负性情绪体验,如在尚“和”情境下感到愉快、喜欢还是厌恶、不屑等;尚“和”动机是指人们在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是趋向还是回避尚“和”的心理和行为,包括趋向性和回避性;尚“和”行为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尚“和”的言行,包括言语和行为两个部分。[8]但该研究主要是从知、情、意、行的视角建构尚“和”结构的,并未揭示普通大众内隐的对人际和谐的观点与看法。

总体上,目前,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实证研究较多,但对人际间的和谐心理与行为研究较少,且对人际间和谐的内涵与结构等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将采用实证方法,深入探讨大学生内隐的人际和谐的心理结构。所谓内隐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人们对某些心理特征的概念、结构及其发展历程的认知,也称为内隐理论或公众观。[9]目前,心理学领域有关内隐观的研究主要涉及创造性、智力、人格、能力、价值观、心理健康、经济自立、心理承受力、压力、良知、友谊和择偶等方面,尤以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内隐观研究较多。内隐观(或内隐理论)是与外显理论相对的。外显理论是指由专家提出或建构的正式的心理学理论;内隐理论不是心理学家建构的正式理论,而是普通人对某一概念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内隐理论的研究在一个特定现象的初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依据研究结果大致框定研究的突破口和初步范围,从而有利于正规研究的开展和外显理论的建立。[10]本研究认为,人际和谐的内隐观是指反映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对维持和谐人际关系活动的潜在认知。它虽然不能被个体意识到,但却反映了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和文化特征,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与交往方式。本研究将采取内隐理论的研究路径,采用字词自由联想方法,通过对结果的内容分析和聚类分析,揭示当代大学生头脑中人际和谐心理的内隐结构,了解普通大众对人际和谐的理解,以补充专家学者理论的不足,为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的研究寻找新的突破口,同时也能更有效地指导当代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