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文化心理研究,促进中国特色心理学建设(1 / 1)

心理学源自欧美,长久以来,中国心理学者只是不断地学习、模仿、重现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沿用西方心理学理论,采用西方心理学的概念,运用西方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西方心理学已探讨过的问题”[28]。并且,“中国现代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缺少自觉关注本土文化传统的传统,致使中国文化无法为当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思想源泉、灵感和根基,导致一些研究成果缺少文化生态效度、灵魂、宏观视野和原创性”[29]。如此这般发展下去,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特质在心理学研究中终将被淹没。近年来,文化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将中国文化作为中国人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变量,强调以中国人所熟悉的心理想法或经验为研究题材,扬弃套用西方理论的研究习惯,进行植根于中国人之社会、历史及学术传统中的文化心理学研究。[30]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我们要自觉地从中国文化心理的现象、特点出发,其中一条有效的途径即寻找社会生活中普遍流行、深入人心且具有社会规范作用的文化概念,再按照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进行研究。这样既不脱离本土文化,又能与国际同行们畅通交流。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也努力将中国文化妥善地放进自己的理论架构、实验/问卷设计以及分析与讨论中,探究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目的主要是,妥善汲取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义思想,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以及当代世界心理学(尤其是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带有浓厚原创性意蕴的研究,逐渐建构出成体系的原创性心理学研究成果,以提高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深度,进而提高整个中国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大家庭中的学术地位。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做两方面的事情:一是针对某一研究主题,尤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现实性问题,构建一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用以解释此主题的小型心理学理论观点、理论模型或理论体系;二是选择恰当的检验方法来验证此小型心理学理论观点、理论模型或理论体系,从而建构出较为成熟的小型心理学理论观点、理论模型或理论体系,用以更加准确地描述、解释、理解、预测或调控中国人在某一方面的心理与行为方式。[31]

“和”在中国文化系统中是影响深远的。尚“和”在中国社会群体中是极为普遍的,是中国人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值得也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本土化的重要主题加以深究。但是,目前从心理学层面将“和”的概念、维度、机制抽象出来加以研究讨论的学者相对较少,更少见到有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实证研究,以分析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中国人做出尚“和”的态度和行为。心理学者应以既有的分析为基础,以实证的方法系统地研究这一类心理与行为,从而获得对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的可靠认识。这也符合本土化研究的一般程序:“以实际观察当地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进行的活动及呈现的现象为研究素材,从中找寻值得做研究的问题;……对解说或理论进行实证验证、延伸与推广;从而建立更能贴切地理解当地人及对他们更有用的心理学知识。”[32]可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研究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能够提高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深度,增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生命力,进而促进中国特色心理学的建设。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人际关系”这一主题已是当前心理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但若能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挖掘出一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以弥补西方或现代心理学实证研究的不足,就能充分体现出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现实意义,这也对促进当前心理学的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