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前的城中村的改造实践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从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城乡二元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转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有机整合、制度变迁提供思路。城中村的研究是以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导向,其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理论与实践意义

1.理论方面

(1)城中村问题具有典型意义,本项目以城中村为对象来研究中国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和产权制度和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矛盾、冲突与整合,为我国在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制度向现代一元社会经济转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整合、制度变迁提供理论验证和支撑。

(2)丰富经济学中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城乡二元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变迁理论,以及土地产权、户籍改革、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等。

2.实践方面

(1)为现期城中村改造实践,尤其是非一线城市提供参考。城中村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市化的前沿阵地,是城市化各项政策引发矛盾的焦点,处理好城中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2)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是正确处理和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重要体现;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矛盾焦点、城市化扩张和新农村建设平衡的支点;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农民就地进城、带资产进城的重要途径。

(3)城中村问题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必须正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4)城中村问题是规范政府部门行政行为的重要方面;城中村问题是中国农村土地、户籍、社保、产权等制度改革的前沿战场,改造城中村中的土地、户籍、社保、产权制度改革将为全国制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积累有益的经验。

(5)城中村问题,对实现城乡统筹,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城市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6)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恶劣、安全隐患突出、社会治安及管理问题复杂等老大难问题,对城市整体形象提升和城市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7)研究处理城中村问题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提升城市竞争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等诸多战略的需要。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中村的概念

城中村是指在我国转型经济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被征占、村民已经基本脱离、村庄已被城区包围,但仍保持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和空间居住的农村村落。广义的城中村包含位于城市规划区内的城边村、远郊村。狭义的城中村仅仅是指位于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村庄。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

2.城中村有关理论和制度分析框架

城中村的形成、改造涉及的理论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中等收入陷阱、土地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3.城中村及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情况

对村民、村干部、政府干部及租户有关城中村的现状、问题、改造模式、户籍、社保、集体经济等的问卷调查,进行归纳分析;就城中村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以牡丹江市为例:城中村管理现状;城中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西安区进行城中村管理探索的成效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4.城中村产生的原因分析

城中村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集中反映和典型代表,虽然其行政隶属关系上已经作为城市社区,却依然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未完全融入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既包括城市化扩张的客观因素,又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等主观制度性因素的根本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城中村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城乡二元体制”是城中村形成的深层次制度性因素和根本原因;城中村的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

5.城中村管理和改造的主要模式及经验的比较研究

在综合分析我国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即珠海模式、广州模式、杭州模式、深圳模式等,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以及国外贫民窟等的治理改造研究经验等的基础上,提出可供城中村管理和改造借鉴的经验、应注意的问题。

6.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措施和建议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目标是走向真正的城市化,逐步将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将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按照城市管理模式规范城中村管理,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1)城中村改造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实施城中村的户籍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一元化管理。建立城市与城郊土地和房产的统一市场,化解土地二元制问题。

(2)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操作方式:城中村整治,城中村改造。

(3)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政策建议:充实城市总体规划,将城中村改造作为重要专题和内容。妥善安排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时序和规模。注重城中村改造调查以及规划制定中的利益协调。实施城中村地区的动态监测。

(4)相关重要的制度问题:提出和构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户籍、社保、规划、就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推进城中村改造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建议。

(5)提供一个可以实现共赢的创新改造模式,即公私合作(PPP)新模式,并在地方实现土地、户籍、财税体制的联动改革。